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7页 |
1.肿瘤发病率概述 | 第9-10页 |
·世界肿瘤发病情 | 第9页 |
·我国癌症发病情况和癌症种类介绍 | 第9-10页 |
2.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10页 |
·细胞生物学机制 | 第10页 |
·生化作用机制 | 第10页 |
3.抗肿瘤药物概述 | 第10-11页 |
·世界抗肿瘤药物概述 | 第10-11页 |
·我国抗肿瘤药物概述 | 第11页 |
4.脂质体制剂的研发状况 | 第11-15页 |
·概述 | 第11-14页 |
·市场价值 | 第14页 |
·国内脂质体产品研发的瓶颈 | 第14-15页 |
5.热敏脂质体概述 | 第15-19页 |
·热敏脂质体的释药原理 | 第15-16页 |
·制备热敏脂质体的材料 | 第16-17页 |
·适于制备热敏脂质体的药物 | 第17-18页 |
·热敏脂质体的局限性 | 第18页 |
·热敏脂质体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6.多西紫杉醇研究概述 | 第19-26页 |
·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作用机制 | 第20页 |
·市场分析 | 第20-22页 |
·紫杉烷类药物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紫杉烷类脂质体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7.结论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处方前研究 | 第27-44页 |
1.方法学的建立 | 第28-37页 |
·多西紫杉醇含量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多西紫杉醇水溶性测定 | 第30页 |
·包封率测定 | 第30-31页 |
·形态学检查 | 第31-33页 |
·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脂质体粒径 | 第33-34页 |
·DSC法测定脂质体的相变温度 | 第34-35页 |
·磷脂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2.脂质体制备的单因素考察 | 第37-43页 |
·脂质体制备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38-43页 |
3.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处方设计及工艺研究 | 第44-52页 |
1.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及处方工艺的优化 | 第45-48页 |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45页 |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处方及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45-48页 |
2.脂质体制备工艺的重现性考察 | 第48-51页 |
·处方组成 | 第48-49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49-50页 |
·粒度测定 | 第50页 |
·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3.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稳定性研究 | 第52-63页 |
1.脂质体稀释稳定性及血浆稳定性研究 | 第52-55页 |
·脂质体稀释稳定性研究 | 第52-54页 |
·脂质体血浆稳定性研究 | 第54-55页 |
2.影响因素试验的考察 | 第55-58页 |
·高温试验 | 第55-57页 |
·光照试验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3.长期试验条件下脂质体的性质考察 | 第58-61页 |
·脂质体外观性状观察 | 第59页 |
·冻干脂质体复水后粒度分布考察 | 第59-60页 |
·长期放置条件下脂质体含量的考察 | 第60页 |
·长期放置条件下磷脂含量测定 | 第60-61页 |
4.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多西紫杉醇热敏长循环脂质体热敏释放特性研究 | 第63-76页 |
1.脂质体靶向的生理学机制 | 第64-65页 |
2.热敏脂质体的释药机制 | 第65-67页 |
·相变温度 | 第65-66页 |
·血管通透性 | 第66-67页 |
3.多西紫杉醇热敏脂质体小鼠加热实验 | 第67-76页 |
·实验目的 | 第67页 |
·实验原理 | 第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实验步骤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第六章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药效学研究 | 第76-86页 |
1.免疫抑制剂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 第77-78页 |
·CsA注射剂的处方及给药方法 | 第78页 |
2.肿瘤模型预试验 | 第78-79页 |
·试验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 | 第79页 |
3.体内抗瘤实验 | 第79-86页 |
·细胞培养 | 第79页 |
·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实验分组 | 第80页 |
·给药方案 | 第80页 |
·实验结果 | 第80-81页 |
·统计分析 | 第81-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第七章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药代动力学性质初步研究 | 第86-97页 |
1.血浆中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7-92页 |
·血浆样品中药物的提取方法 | 第88页 |
·血浆样品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8页 |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浓度的考察 | 第88-89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89-90页 |
·血浆样品中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精密度考察 | 第90-91页 |
·血浆样品中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回收率考察 | 第91-92页 |
2.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性质的初步考察 | 第92-95页 |
·试药与动物: | 第92-93页 |
·给药途经:尾静脉注射给药 | 第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94-95页 |
·药动学解析 | 第95页 |
3.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组织分布实验设计 | 第95-96页 |
4.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八章 注射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 | 第97-9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1.结论 | 第99-100页 |
2.课题创新 | 第100页 |
3.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HPLC-电雾式检测器(CAD)测定脂质体中磷脂含量 | 第104-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