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综述 | 第9-15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1 作物病害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 第17-18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供试水稻及菌种 | 第20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0页 |
·秧苗种植 | 第20页 |
·纹枯病菌的培养 | 第20页 |
2 病害调查 | 第20-21页 |
·接种方法 | 第20页 |
·调查指标与分级标准 | 第20-21页 |
3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下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1-22页 |
4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图象采集及处理 | 第22-26页 |
·数字图象获取 | 第22页 |
·图像处理 | 第22-23页 |
·图象处理系统框图 | 第22-23页 |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下的叶片颜色特征值分析 | 第23-26页 |
·应用颜色方法对作物病害危害程度进行检测 | 第23-25页 |
·水稻纹枯病不同等级图象颜色特征数据的提取 | 第25-26页 |
5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6-29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 第27-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1 水稻纹枯病整株图象处理研究 | 第29-40页 |
·水稻纹枯病整株图象分割 | 第29-31页 |
·其它因素的消除 | 第31页 |
·光照强度影响的消除 | 第31页 |
·叶面积影响的消除 | 第31页 |
·水稻纹枯病整株图象颜色特征的提取 | 第31-33页 |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叶片颜色特征值的变化分析 | 第33-40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R值的变化 | 第33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G值的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B值的变化 | 第34-35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r值的变化 | 第35-36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g值的变化 | 第36-37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b值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H值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感病等级下叶片S值的变化 | 第39-40页 |
2 应用距离方法对水稻纹枯病感病等级检测 | 第40-42页 |
·水稻纹枯病病害感病等级制定 | 第40-41页 |
·水稻纹枯病感病等级的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水稻纹枯病病斑相对高度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2页 |
3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生理指标的差异 | 第42-44页 |
·纹枯病对不同感病等级水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纹枯病对不同感病等级水稻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43页 |
·纹枯病对不同感病等级水稻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的酶活性变化 | 第44-48页 |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下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析 | 第44-45页 |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下苯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水稻纹枯病后不同感病等级下过氧化酶(POD)的活性变化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1 水稻纹枯病整株图象处理研究 | 第48页 |
2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叶片颜色特征值的变化分析 | 第48页 |
3 应用距离方法对水稻纹枯病感病等级检测 | 第48-49页 |
4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生理指标的差异 | 第49页 |
5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的酶活性变化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3页 |
1 水稻纹枯病不同病害等级情况下图象处理 | 第50页 |
2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叶片颜色特征值的变化分析 | 第50-51页 |
3 应用距离方法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程度进行检测 | 第51-52页 |
4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生理指标的差异 | 第52页 |
5 水稻纹枯病不同感病等级的酶活性变化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