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5页 |
·药用植物细胞与器官大量培养的意义 | 第21-23页 |
·药用植物细胞培养的意义 | 第21-22页 |
·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 第22-23页 |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用物质 | 第22页 |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大规模细胞悬浮培养技术 | 第23-24页 |
·组织、器官培养技术 | 第24页 |
·固定化培养技术 | 第24-25页 |
·二步法培养技术 | 第25页 |
·两相培养技术 | 第25-26页 |
·反义技术 | 第26页 |
·植物细胞培养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药用石斛的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多糖类成分 | 第29-30页 |
·菲类和联苄类成分 | 第30页 |
·生物碱类成分 | 第30-31页 |
·其它成分 | 第31页 |
·石斛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 | 第31-33页 |
·抗衰老作用和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 第31-32页 |
·防治白内障作用 | 第3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32页 |
·抗炎、抗诱变及抗氧化作用 | 第32-33页 |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33页 |
·对消化系统作用 | 第33页 |
·药用石斛的组织培养 | 第33-35页 |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5页 |
第二章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多糖合成和营养成分消耗的动力学分析 | 第45-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植物材料和培养基 | 第45页 |
·设备与试剂 | 第45-4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类原球茎悬浮培养 | 第46页 |
·类原球茎生长测定 | 第46-47页 |
·类原球茎破碎 | 第47页 |
·多糖提取及分析 | 第47页 |
·培养基中及细胞内各种成分测定 | 第47-48页 |
·蒽酮法测定蔗糖、果糖和总糖 | 第47页 |
·葡萄糖测定 | 第47-48页 |
·还原糖测定 | 第48页 |
·硝酸根和铵根离子测定 | 第48页 |
·磷酸根离子测定 | 第48页 |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75页 |
·接种量的确定 | 第49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继代周期的确定 | 第49-50页 |
·碳源种类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50-51页 |
·氮源种类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51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含水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第52-53页 |
·培养过程中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细胞生长的动力学分析 | 第53-57页 |
·不同起始蔗糖浓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起始硝酸盐浓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起始磷酸盐浓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5页 |
·培养过程中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的比生长速率 | 第55-57页 |
·培养过程中多糖积累的动力学分析 | 第57-59页 |
·不同起始蔗糖浓度对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57页 |
·不同起始硝酸盐浓度对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起始磷酸盐浓度对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58-59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和多糖合成的关系 | 第59-60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营养成分消耗的动力学分析 | 第60-75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蔗糖消耗动力学分析 | 第60-68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糖的消耗 | 第60-64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蔗糖水解速率 | 第64-65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内还原糖的变化规律 | 第65-66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和多糖对蔗糖的得率 | 第66-68页 |
·培养过程中NO_3离子消耗动力学分析 | 第68-71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NO_3离子的消耗过程 | 第68-70页 |
·细胞内NO_3和NH_4~+的积累规律 | 第70-71页 |
·培养过程中磷酸盐消耗动力学分析 | 第71-75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磷酸盐的消耗过程 | 第71-73页 |
·细胞内磷酸盐的积累规律 | 第73-74页 |
·细胞内磷酸盐积累水平与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关系 | 第74-75页 |
3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第三章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的结构化动力学模型 | 第82-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和培养基 | 第82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82页 |
·分析方法 | 第82-83页 |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结构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3-88页 |
·模型的组成结构分析 | 第83-84页 |
·质量平衡方程 | 第84-85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85-88页 |
·非生物相各步反应过程 | 第85页 |
·生物相各步反应过程 | 第85-87页 |
·结构化模型方程的建立 | 第87页 |
·动力学模型参数确定和优化 | 第87-88页 |
·模型中初始值确定 | 第88页 |
·结构化动力学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 第88-92页 |
·结构化动力学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 | 第88-90页 |
·结构化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 第90-92页 |
3 小结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四章 植酸和多胺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细胞生长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94-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基 | 第9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94-95页 |
·类原球茎悬浮培养 | 第95页 |
·类原球茎生长测定和多糖提取 | 第95页 |
·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7页 |
·添加植酸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的影响 | 第96-100页 |
·植酸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细胞生长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植酸对细胞内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98页 |
·植酸对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影响 | 第98-99页 |
·植酸对培养基中养分消耗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多胺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的影响 | 第100-107页 |
·多胺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多胺抑制剂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合成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悬浮培养过程中内源多胺含量变化 | 第103-104页 |
·多胺对碳源和氮源利用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多胺对蔗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3 小结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二步培养合成多糖的研究 | 第110-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试验材料 | 第110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和培养基 | 第11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10页 |
·培养条件 | 第110-111页 |
·分析方法 | 第111页 |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7页 |
·补料时间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生物量和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补料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对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112页 |
·补料培养基中磷酸盐浓度对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二步培养的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13-117页 |
·模型的条件假设 | 第113-114页 |
·数学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模型求解 | 第115页 |
·模型验证 | 第115-116页 |
·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变化规律 | 第116页 |
·模型的实用性考察 | 第116-117页 |
3 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的反应器扩大培养 | 第119-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1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与培养基 | 第120页 |
·发酵设备与药品 | 第120页 |
·反应器培养方法 | 第120-121页 |
·分析方法 | 第121页 |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1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5页 |
·发酵罐初步放大试验结果 | 第121-125页 |
·发酵罐培养过程中pH值变化 | 第121-122页 |
·接种量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122页 |
·通气量对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霍山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规律 | 第123-124页 |
·培养基中营养成分消耗规律 | 第124-125页 |
·补料过程中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规律 | 第125页 |
3 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一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二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三 展望 | 第130-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