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超临界流体 | 第12-16页 |
| ·超临界流体 | 第12-13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 | 第13-14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 | 第16-24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 | 第16-17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的特点 | 第21-22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 第22-24页 |
| ·竹类资源 | 第24-25页 |
| ·我国的竹类资源 | 第24-25页 |
| ·我国几种主要竹种 | 第25页 |
| ·叶绿素 | 第25-32页 |
| ·叶绿素 | 第26-28页 |
| ·叶绿素的应用 | 第28-30页 |
| ·传统叶绿素的提取工艺 | 第30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叶绿素的优越性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实验流程 | 第33-35页 |
| ·实验步骤 | 第35页 |
| ·实验注意事项 | 第35-36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 第36-38页 |
|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的原理 | 第36页 |
| ·测定过程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56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毛竹叶中叶绿素的实验研究 | 第38-50页 |
| ·萃取压力对叶绿素收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 ·萃取温度 | 第40-41页 |
| ·夹带剂 | 第41-45页 |
| ·萃取时间 | 第45-46页 |
| ·原料粉碎度 | 第46-48页 |
| ·超临界CO_2流量 | 第48页 |
| ·最优实验条件 | 第48-49页 |
| ·重复实验 | 第49-50页 |
| ·竹叶叶绿素稳定性研究 | 第50-56页 |
| ·温度对竹叶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pH值对竹叶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氧化剂对竹叶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 ·金属离了对竹叶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6页 |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毛竹叶中叶绿素的研究模型 | 第56-78页 |
| ·BP神经网络的构建 | 第56-78页 |
| ·BP神经网络 | 第56页 |
| ·BP神经网络的构建 | 第56-57页 |
|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及测试 | 第57-62页 |
|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及测试结果 | 第62-66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 | 第6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附录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