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以及暴雨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关于切断低压和大尺度环流背景的研究 | 第15-16页 |
| ·东北低涡及其引发的暴雨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本论文的科学问题、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1990~2005年东北大暴雨过程的分类研究 | 第22-40页 |
| ·引言 | 第22-23页 |
| ·资料和个例的选择 | 第23-24页 |
| ·东北大暴雨个例的分类 | 第24-25页 |
| ·六类大暴雨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的特征以及配置 | 第25-37页 |
| ·台风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的远距离相互作用 | 第27-28页 |
| ·台风(或低涡)北上与西风带系统(西风槽、东北低涡)相互作用 | 第28-31页 |
| ·台风直接暴雨 | 第31-32页 |
| ·槽前暴雨 | 第32-34页 |
| ·副高后部切变型暴雨 | 第34-35页 |
| ·东北低涡暴雨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40页 |
| 第三章 引发大暴雨的两类东北低涡的结构演变和水汽收支分析 | 第40-74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东北低涡个例A 大暴雨过程的研究 | 第41-58页 |
| ·低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降水概况 | 第41-46页 |
| ·低涡的结构分析 | 第46-52页 |
| ·涡度收支分析 | 第52-55页 |
| ·位涡分析 | 第55-57页 |
| ·水汽来源和收支分析 | 第57-58页 |
| ·东北低涡个例B 大暴雨过程的研究 | 第58-69页 |
| ·低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降水概况 | 第58-61页 |
| ·低涡的结构分析 | 第61-66页 |
| ·涡度收支分析 | 第66-67页 |
| ·位涡分析 | 第67页 |
| ·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 第67-69页 |
| ·两类东北低涡暴雨的概念图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4页 |
| 第四章 东北低涡个例A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再诊断 | 第74-94页 |
| ·引言 | 第74-75页 |
| ·WRF 模式的简介 | 第75-76页 |
| ·数值模拟方案的设计 | 第76-78页 |
| ·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78-82页 |
| ·降水场的模拟结果 | 第78页 |
| ·位势高度场和温度场的模拟结果 | 第78-80页 |
| ·低涡冷心结构和湿度场的模拟结果 | 第80-81页 |
| ·假相当位温场的模拟结果 | 第81-82页 |
| ·东北低涡结构的模拟与再诊断 | 第82-87页 |
| ·模拟的东北低涡垂直结构的诊断分析 | 第82-84页 |
| ·模拟的位涡的演变特征的再诊断 | 第84-85页 |
| ·模拟的等熵面上冷暖气流的分析 | 第85-87页 |
| ·模拟的东北低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 第87-92页 |
| ·对流云团与降雨雨团的分布和演变 | 第87-88页 |
| ·高、低空急流与降雨雨团R 的分布与演变 | 第88-90页 |
| ·模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特征 | 第90-92页 |
| ·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100页 |
| ·主要结论 | 第94-97页 |
| ·讨论和展望 | 第97-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 致 谢 | 第110-112页 |
| 学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