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 | 第9-11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1-13页 |
一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观的内容、结论及启示 | 第13-24页 |
(一) 布哈林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的政治因素考虑 | 第13-14页 |
1.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之上的专政 | 第13-14页 |
2. 布尔什维主义的独特使命感:非资本主义工业化必须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14页 |
(二) 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 | 第14-15页 |
(三)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 第15-18页 |
1.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 | 第15-16页 |
2. 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 第16-17页 |
3. 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 | 第17-18页 |
4. 工业与农业协调平衡发展 | 第18页 |
(四) 重工业与轻工业必须协调平衡发展 | 第18页 |
(五) 保持积累和消费比例的平衡 | 第18-19页 |
(六) 保持农业内部的平衡发展 | 第19-20页 |
(七) 处理好国家的政治领导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 第20-21页 |
(八) 结论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 第21-24页 |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 第24-44页 |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工业与农业平衡协调发展 | 第24-25页 |
(二)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非平衡发展的历史逻辑 | 第25-44页 |
1. 检视:城市偏向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 第25-31页 |
2. 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工业与农业差距逐步扩大 | 第31-32页 |
3. 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二元社会结构 | 第32-35页 |
4. 现阶段工农取得平衡的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 第35-44页 |
三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五个发展” | 第44-50页 |
(一) 以工业与农业平衡发展为核心,构建和谐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 第44-45页 |
(二) 从梯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 | 第45-50页 |
1. 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取向 | 第45-47页 |
2. 借鉴布哈林平衡、协调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