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2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2-15页 |
第2章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 | 第15-26页 |
·盆地演化阶段 | 第15-17页 |
·基底形成阶段 | 第15-16页 |
·拗拉谷阶段 | 第16页 |
·浅海台地阶段 | 第16页 |
·滨海平原阶段 | 第16页 |
·内陆盆地阶段 | 第16-17页 |
·新生代断陷阶段 | 第17页 |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格局 | 第17-22页 |
·盆地的基底和盖层 | 第17-19页 |
·区域构造基本格局与分区 | 第19-22页 |
·区域构造基本格局 | 第19页 |
·区域构造分区 | 第19-22页 |
·沉积地层概况 | 第22-26页 |
·中一上元古界地层 | 第23页 |
·早古生界地层 | 第23-24页 |
·晚古生代地层 | 第24页 |
·中生代地层 | 第24-26页 |
第3章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现状及特征 | 第26-39页 |
·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 | 第28-35页 |
·时空展布 | 第28-30页 |
·石油的时空展布 | 第28页 |
·天然气的时空展布 | 第28页 |
·煤的时空展布 | 第28-29页 |
·铀的时空展布 | 第29-30页 |
·富集特征 | 第30-35页 |
·石油富集规律 | 第31页 |
·天然气富集规律 | 第31-33页 |
·煤富集规律 | 第33-34页 |
·铀富集规律 | 第34-35页 |
·多种能源共存富集的组合类型 | 第35-37页 |
·煤、天然气(煤层气)与铀组合 | 第35页 |
·煤与天然气组合 | 第35-36页 |
·煤与石油、天然气组合 | 第36-37页 |
·煤、石油、天然气与铀组合 | 第37页 |
·多种能源成藏(矿)特征 | 第37-39页 |
第4章 砂岩铀矿概况 | 第39-45页 |
·砂岩型铀矿的类型 | 第39页 |
·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的进展 | 第39-41页 |
·砂岩型铀矿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红层(古氧化带)、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 | 第42-45页 |
·红层概述 | 第42页 |
·红层在砂岩型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 第42-43页 |
·红层与砂岩型铀矿化在时间上的关系 | 第43页 |
·红层与砂岩型铀矿化在空间上的关系 | 第43页 |
·典型的铀—油气空间定位关系 | 第43-45页 |
第5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62页 |
·沥青的特征 | 第45-47页 |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47-48页 |
·样品采集 | 第47页 |
·沥青样品的制备,族组分分离 | 第47-48页 |
·岩石样品中总有机元素、铀含量及其相关特征 | 第48-49页 |
·岩石样品中可溶有机质特征 | 第49-62页 |
·可溶有机质—氯仿“A”中饱和烃的含量及特征 | 第49-57页 |
·芳烃化合物特征 | 第57-62页 |
第6章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62-71页 |
·微量元素概述 | 第62-64页 |
·微量元素富集特征 | 第64-68页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68-70页 |
·Th/U 的探讨 | 第70-71页 |
第7章 有机质和微生物在铀成矿中的作用 | 第71-76页 |
·有机质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 第72-74页 |
·有机质的还原作用 | 第72页 |
·有机质对铀的吸附作用 | 第72-73页 |
·有机质富集铀时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 第73页 |
·有机质对铀的配位作用 | 第73-74页 |
·微生物作用与铀的富集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