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缓刑的概念及其价值 | 第14-17页 |
(一) 缓刑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缓刑的价值 | 第15-17页 |
1. 能够避免交叉感染 | 第15页 |
2. 能够大大节约社会成本 | 第15页 |
3. 符合刑事司法相关政策的规定 | 第15-16页 |
4. 能够更好的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 第16-17页 |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 第17-27页 |
(一) 具备何种条件方可适用缓刑 | 第17-19页 |
(二) 如何判断"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 第19-23页 |
1. 从"犯罪情节较轻"角度判断 | 第19-21页 |
2. 从"有悔罪表现"的角度判断 | 第21-23页 |
(三) 如何理解"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 第23-25页 |
(四) 司法适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三、缓刑犯的矫正 | 第27-32页 |
(一) 社区矫正的立法意义 | 第27-28页 |
(二) 我国现行体制下社区矫正的方式 | 第28-29页 |
(三) 缓刑矫正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1. 矫正主体资格不明确 | 第29页 |
2. 缓刑监督考察内容过于原则化 | 第29-30页 |
3. 缓刑撤销程序缺失 | 第30-31页 |
4. 无缓刑考验期延长或缩短的规定 | 第31-32页 |
四、正确适用缓刑的制度保障 | 第32-39页 |
(一) 完善缓刑考察标准 | 第32-33页 |
1. 出台相应司法解释将缓刑实质要件具体化 | 第32页 |
2. 充实缓刑考察标准,设立有效的惩罚性缓刑负担 | 第32-33页 |
(二) 设立缓刑听证制度 | 第33-34页 |
(三) 建立科学的再犯预测机制 | 第34-35页 |
(四) 对未成年缓刑犯增设前科消灭制度 | 第35-37页 |
(五) 完善缓刑撤销制度 | 第37页 |
(六) 健全缓刑撤销程序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