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导论 | 第10-46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39页 |
三、逻辑框架与基本结构 | 第39-43页 |
四、研究路径和方法 | 第43-44页 |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44-46页 |
第一章 中国财政体制现状的基本判断 | 第46-85页 |
第一节 现行财政体制财力分配差异的判断 | 第46-57页 |
一、现行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 第46-51页 |
二、现行财政体制财力分配差异基尼系数判断 | 第51-55页 |
三、现行财政体制财力分配差异泰尔指数判断 | 第55-57页 |
第二节 现行财政体制均富功效的分析 | 第57-67页 |
一、财政收入增长促进两个比重的提高 | 第57-58页 |
二、再分配均衡财力差异功能不断显现 | 第58-62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财观念得到认同 | 第62-67页 |
第三节 现行财政体制均富功能的制度缺陷 | 第67-77页 |
一、双轨制的运行模式延续固有的财力差异 | 第67-68页 |
二、非对称性的收支划分导致财力配置失衡 | 第68-70页 |
三、转移支付制度均衡财力差异的目标模糊 | 第70-71页 |
四、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均等化指标考核体系 | 第71-74页 |
五、多样化的分权模式加重地方财政困难 | 第74-77页 |
第四节 现行财政体制均富功能缺失的成因 | 第77-85页 |
一、财政体制安排指导思想的定位刚性 | 第77-79页 |
二、财政体制初始安排的内在性缺陷 | 第79-81页 |
三、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目标冲突 | 第81-83页 |
四、财政分配法制化的制衡能力薄弱 | 第83-85页 |
第二章 中国财政均富思想的立论基础 | 第85-129页 |
第一节 财政均富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85-96页 |
一、财政均富概念的界定 | 第85-88页 |
二、财政均富思想体系的构件 | 第88-94页 |
三、财政均富思想的理论定位 | 第94-9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中的均富理念 | 第96-103页 |
一、马克思国家理论决定财政分配本质 | 第96-99页 |
二、马克思公平分配理论的启示 | 第99-101页 |
三、马克思“六项扣除”理论的启示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西方公平分配理论中的公平思想 | 第103-117页 |
一、西方学者的公平观及公平分配思想 | 第103-109页 |
二、西方财政理论中的公平分配观 | 第109-115页 |
三、西方财政理论中公平分配观的启示 | 第115-117页 |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富思想 | 第117-129页 |
一、中国古代均富思想的萌芽 | 第117-122页 |
二、近代孙中山均富思想的发展 | 第122-124页 |
三、当代共产党人均富思想的探析 | 第124-128页 |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财政均富的启示 | 第128-129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均衡财政体制的经验借鉴 | 第129-172页 |
第一节 美国均衡财政制度的启示 | 第129-139页 |
一、美国均衡财政制度的基本做法 | 第129-134页 |
二、美国均衡财政制度的实现机制 | 第134-137页 |
三、美国均衡财政制度的思考及借鉴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日本交付税制度的启示 | 第139-149页 |
一、日本均衡财政的主要特征 | 第139-144页 |
二、日本均衡财政的制度保障——地方交付税制度 | 第144-147页 |
三、日本地方交付税制度的思考及借鉴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德国特有的均衡财政体制的启示 | 第149-158页 |
一、德国财政均衡制度的突出特征——兼顾纵向和横向均衡 | 第149-150页 |
二、德国财政均衡的保证——事权和财权的对称统一 | 第150-155页 |
三、德国均衡财政体制的思考及借鉴 | 第155-158页 |
第四节 澳大利亚转移支付制度的启示 | 第158-165页 |
一、澳大利亚均衡财政体制突出特征——均衡拨款 | 第158-160页 |
二、澳大利亚均衡拨款制度的核心内容 | 第160-163页 |
三、澳大利亚均衡拨款制度的思考及借鉴 | 第163-165页 |
第五节 各国均衡财政体制的经验借鉴 | 第165-172页 |
一、依法明确划分政府间职责是对称事权的基础 | 第165-167页 |
二、提高中央财政汲取能力是均等财权的前提 | 第167-169页 |
三、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财权与事权对称的关键 | 第169页 |
四、均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权与事权匹配的保障 | 第169-170页 |
五、加快财政立法是均等财权与事权的保证 | 第170-172页 |
第四章 中国均富财政体制的目标模式 | 第172-226页 |
第一节 财政均富:理念转变与职能重置 | 第172-183页 |
一、制度创新的共识 | 第172-177页 |
二、财政理念的转变 | 第177-180页 |
三、财政职能的重置 | 第180-183页 |
第二节 公共服务:有效政府的职能界定 | 第183-196页 |
一、有效政府职能的定位 | 第183-188页 |
二、有效政府职责划分的依据 | 第188-191页 |
三、财政均富为目标的政府间职责划分 | 第191-196页 |
第三节 对称事权: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的设想 | 第196-202页 |
一、事权概念的再界定 | 第196-197页 |
二、政府间对称事权划分的原则 | 第197-199页 |
三、我国政府间对称事权划分的目标 | 第199-202页 |
第四节 均等财权:政府间财权划分的初步设计 | 第202-211页 |
一、政府间均等财权的依据 | 第202-203页 |
二、政府间均等财权的原则 | 第203-206页 |
三、政府财权划分的目标模式 | 第206-211页 |
第五节 均衡拨款: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 | 第211-220页 |
一、均衡拨款——财政体制的协调枢纽 | 第211-214页 |
二、均衡的转移支付目标和原则设定 | 第214-215页 |
三、均衡的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 | 第215-220页 |
第六节 渐进式改革:均富财政体制目标模式的实施 | 第220-226页 |
一、近期目标:修修补补 | 第220-222页 |
二、中期目标:怀柔折衷 | 第222-224页 |
三、远景目标:重新洗牌 | 第224-226页 |
第五章 中国均富财政体制的配套措施 | 第226-280页 |
第一节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 第226-236页 |
一、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 | 第226-228页 |
二、区域部门预算定额标准均等化 | 第228-230页 |
三、集中收付盘活国库资金存量 | 第230-232页 |
四、政府采购范围扩大到企业 | 第232-234页 |
五、尽快推行第二轮费改税 | 第234-236页 |
第二节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 第236-249页 |
一、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236-238页 |
二、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启示 | 第238-242页 |
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对策 | 第242-249页 |
第三节 改革财政投融资体制 | 第249-257页 |
一、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定位 | 第249-252页 |
二、现行财政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254页 |
三、改革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基本思路 | 第254-257页 |
第四节 探索实现均富的财政政策 | 第257-270页 |
一、财政政策实施模式的选择 | 第257-263页 |
二、财政政策从效率转向公平 | 第263-267页 |
三、财政政策着力协调地区财力差异 | 第267-270页 |
第五节 推行财政宪政管理 | 第270-280页 |
一、均富导向的财政宪政界说及必要性 | 第270-274页 |
二、财政体制创新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 第274-277页 |
三、均富财政体制呼唤宪政管理 | 第277-280页 |
参考文献 | 第280-3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309-311页 |
中文摘要 | 第311-316页 |
Abstract | 第316-325页 |
致谢 | 第3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