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耳听觉模型的车内声品质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 提要 | 第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7页 |
| ·听觉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声品质主观评价研究的进展 | 第13-15页 |
| ·声品质客观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声品质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听觉系统和听觉特性 | 第20-39页 |
| ·概述 | 第20页 |
| ·听觉系统 | 第20-23页 |
| ·听觉特性 | 第23-32页 |
| ·激励与听觉感知 | 第24-25页 |
| ·掩蔽效应 | 第25-29页 |
| ·听觉频率标尺 | 第29-31页 |
| ·双耳效应 | 第31-32页 |
| ·声品质心理声学参数 | 第32-38页 |
| ·响度 | 第33-34页 |
| ·时变响度 | 第34页 |
| ·频谱平衡 | 第34-35页 |
| ·调制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基于双耳听觉模型的声品质客观评价 | 第39-65页 |
| ·概述 | 第39页 |
| ·听觉系统建模 | 第39-41页 |
| ·双耳听觉模型 | 第41-64页 |
| ·双耳听觉模型的实现 | 第43-57页 |
| ·声品质的客观评价 | 第57-60页 |
| ·程序验证 | 第60-64页 |
|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车内声品质主观评价的客观量化模型 | 第65-85页 |
| ·车内声品质的主观评价试验 | 第65-69页 |
| ·评价方法 | 第65-67页 |
| ·评价主体 | 第67-68页 |
| ·声音样本 | 第68页 |
| ·听音环境 | 第68-69页 |
| ·主观评价试验结果及数据检验 | 第69-74页 |
| ·成对比较法试验及其数据检验 | 第69-73页 |
| ·主观评价试验结果统计与比较 | 第73-74页 |
| ·声品质评价指标的客观量化描述 | 第74-83页 |
| ·心理声学客观参数的计算 | 第74-76页 |
| ·相关分析 | 第76-80页 |
| ·声品质主观评价客观量化模型的建立 | 第80-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车内噪声声品质分析与控制 | 第85-118页 |
| ·声品质分析与控制 | 第85-87页 |
| ·车内声品质分析 | 第85-86页 |
| ·车内声特性分析与诊断 | 第86页 |
| ·车内声品质的控制 | 第86-87页 |
| ·复声强在车内声特性识别上的应用 | 第87-92页 |
| ·复声强测量原理 | 第87-88页 |
| ·复声强识别技术的优点 | 第88-92页 |
| ·车内声品质的分析与评价 | 第92-105页 |
| ·试验方案 | 第92-93页 |
| ·声品质测试分析 | 第93-98页 |
| ·车内噪声传递途径识别试验 | 第98-99页 |
| ·车内各辐射表面的噪声源识别 | 第99-105页 |
| ·车内声品质控制方案 | 第105-108页 |
| ·防火墙密封性试验 | 第105-107页 |
| ·吸隔声材料的选择 | 第107-108页 |
| ·车内声品质改善 | 第108-117页 |
| ·车内心理声学参数响度和尖锐度改善效果 | 第108-116页 |
| ·降噪前后车内声品质分析与评价 | 第116-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8-11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发表和已完成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摘要 | 第132-134页 |
| ABSTRACT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