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2页 |
| 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21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21页 |
| 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 1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 2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 | 第23-24页 |
| 3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4页 |
| 4 区域经济辐射理论 | 第24-26页 |
| 5 县域经济竞争力理论 | 第26-27页 |
| 6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 1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 第28-36页 |
|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判断 | 第28-30页 |
| ·长沙市县域经济在湖南全省中的地位 | 第30-33页 |
| ·长沙市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比较 | 第33-35页 |
| ·长沙四县市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地位 | 第35-36页 |
| 2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 | 第37页 |
| ·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合理 | 第37-38页 |
| ·地方财政可支配财力不足,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十分有限 | 第38-39页 |
| ·特色经济不突出,品牌产品不多 | 第39页 |
| ·城镇化水平不高 | 第39页 |
| ·开放度低,发展活力不足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0-50页 |
| 1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 ·交通区位优势 | 第40页 |
| ·自然资源优势 | 第40-41页 |
| ·产业与产品优势 | 第41页 |
| ·市场优势 | 第41页 |
| 2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41-50页 |
| ·政策体制因素 | 第41-43页 |
| ·生产要素因素 | 第43-46页 |
| ·产业结构因素 | 第46-47页 |
| ·社会环境因素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50-63页 |
| 1 以体制创新为先导,形成政策“洼地效应” | 第50-53页 |
| ·项目审批上放权 | 第50页 |
| ·财政税收上让利 | 第50-51页 |
| ·金融服务上开放 | 第51-52页 |
| ·宏观调控上区别 | 第52-53页 |
| 2 以工业经济为核心,全力推进“三化”进程 | 第53-57页 |
|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 第53-54页 |
|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 第54-55页 |
| ·积极推进城镇化 | 第55-57页 |
| 3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第57-59页 |
|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 第57页 |
| ·从产业分布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 第57-58页 |
| ·从市场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 第58页 |
| ·从农村劳动力结构上看,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 第58页 |
| ·从农业资源的利用上看,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 第58-59页 |
| 4 以要素供给为手段,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 第59-61页 |
| ·增加资金供给 | 第59页 |
| ·优化发展环境 | 第59-60页 |
| ·加强用地保障 | 第60页 |
| ·突出人才保障 | 第60页 |
| ·加快科技进步 | 第60-61页 |
| 5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第61-63页 |
| ·把发展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 第61页 |
| ·把发展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