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港口国监督的产生背景以及由来 | 第9-11页 |
·国际港口国监督的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区域化化程度不断提高 | 第11-12页 |
·检查范围和力度不断扩展 | 第12页 |
·从数据统计看港口国监督实施效能 | 第12-14页 |
·我国港口国监督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我国港口国监督检查发展 | 第14-15页 |
·我国港口国监督检查官人员管理发展 | 第15页 |
·港口国监督检查与其他海事业务部门协作发展 | 第15-16页 |
·港口国监督与自愿性成员国审核机制的关系 | 第16-17页 |
·港口国监督发展的瓶颈问题 | 第17-22页 |
·基于目标因素的选船机制有待完善 | 第17-19页 |
·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19-20页 |
·非技术因素干预过大 | 第20-21页 |
·对船公司而言尚无可供实际操作的法律诉诸渠道 | 第21页 |
·检查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 | 第21-22页 |
第2章 港口国监督的效率控制 | 第22-38页 |
·建立更科学的目标因素选船机制 | 第22-30页 |
·“目标因素”值与港口国监督检查选船的关系 | 第22-25页 |
·马太效应的正反馈效应在港口国监督检查中的体现 | 第25页 |
·现有的Tokyo-MOU船舶目标因素评定方法分析 | 第25-27页 |
·建立更经济有效的选船机制 | 第27-28页 |
·笔者建议的具有正反馈限制性修正的目标体系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建立广义港口国监督系统 | 第30-38页 |
·狭义与广义概念的港口国监督 | 第30-33页 |
·港口国监督在海事监管中的地位 | 第33-35页 |
·进一步加强港口国监督检查与其他海事监管领域的协作 | 第35-36页 |
·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港口国监督合作机制 | 第36-38页 |
第3章 港口国监督的质量控制 | 第38-47页 |
·定量评估港口国监督安全检查 | 第38-46页 |
·船舶安检质量评估的必要性 | 第38页 |
·船舶安检质量评估的困惑与难点 | 第38-40页 |
·笔者认为安检质量评估应考虑的因素 | 第40-42页 |
·基于多参数加权的“船舶安检质量评分—安检员个人”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基于多参数加权的“船舶安检质量评分—安检单位”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船舶安检质量评分”数学模型的应用条件 | 第44页 |
·“船舶安检质量评分”数学模型应用举例 | 第44-46页 |
·港口国监督质量控制的其他手段 | 第46-47页 |
·通过自愿性成员国审核加强实施力度 | 第46页 |
·给管理相对人提供法律监督和援助手段 | 第46-47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