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24页 |
·IFN-Γ的基因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IFN-Γ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12-14页 |
·IFN-Γ抗病毒机理 | 第14-15页 |
·IFN-Γ抗肿瘤活性 | 第15页 |
·IFN-Γ的生物合成 | 第15-16页 |
·IFN-Γ在疾病诊断和免疫学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16-20页 |
·IFN-Γ在临床上的应用概况 | 第20-22页 |
·鸡IFN-Γ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试验内容 | 第24-53页 |
·抗鸡IFN-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第24-38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试验动物 | 第24页 |
·质粒、菌株及细胞系 | 第24页 |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32页 |
·抗原制备 | 第24-28页 |
·动物免疫 | 第28页 |
·细胞融合 | 第28-29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29-30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和复苏 | 第30页 |
·间接ELISA 最佳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 第31页 |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第31-32页 |
·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 | 第32页 |
·腹水效价的测定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36页 |
·原核表达RCHIFN-Γ蛋白的鉴定 | 第32-33页 |
·重组杆状病毒RBAC-CHIFN-Γ的PCR 鉴定 | 第33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获得 | 第33页 |
·WESTERN-BLOT 检测抗单克隆抗体特异性 | 第33-34页 |
·抗病毒活性阻断试验分析(单抗中和试验) | 第34-35页 |
·间接ELISA 最佳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35页 |
·单抗腹水效价的测定和亚型鉴定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抗鸡IFN-Γ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抗原定量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38-48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主要仪器与耗材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41页 |
·腹水中IGG 抗体的提取 | 第38-39页 |
·腹水中IGG 抗体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 | 第39页 |
·腹水中IGG 抗体的生物素标记 | 第39-40页 |
·昆虫细胞表达RCHIFN-Γ抗病毒活性的滴定 | 第40页 |
·定量ELISA 的建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最小检出浓度的确定 | 第41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1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6页 |
·抗体IGG 纯化结果 | 第41-42页 |
·HRP 标记抗体的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生物素标记腹水中IGG 抗体的检测结果 | 第43页 |
·RCHIFN-Γ蛋白抗病毒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定量ELISA 的建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最小检出浓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应用抗鸡γ-干扰素单抗初步建立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 | 第48-53页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试验动物 | 第48页 |
·细胞系及主要试剂 | 第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腹水中IGG 抗体的荧光(FITC)标记 | 第48页 |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总淋巴细胞的Γ-干扰素 | 第48-49页 |
·结果 | 第49-52页 |
·FITC 标记抗体的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总淋巴细胞的Γ-干扰素结果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3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