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I网络的党参、黄芪归经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理论研究 | 第9-19页 |
1 归经理论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9-12页 |
·归经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9-11页 |
·归经理论的形成依据 | 第11-12页 |
2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测法 | 第12-13页 |
·微量元素观测法 | 第13页 |
·信号转导系统水平观测法 | 第13-14页 |
·药效观测法 | 第14页 |
·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 | 第14页 |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水平观测法 | 第14页 |
·形态学基础观测法 | 第14-15页 |
·群子统计力学研究法 | 第15-16页 |
·受体学说研究设想 | 第16页 |
3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6-17页 |
·中药归经理论的涵义 | 第16-17页 |
·对归经理论的再认识 | 第17页 |
·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探讨中药归经本质 | 第17页 |
4 实验课题的确立 | 第17-19页 |
实验研究 | 第19-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药物与试剂 | 第19-20页 |
2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 第20-22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20页 |
·造模方法 | 第20页 |
·脾虚模型的客观评价 | 第20-22页 |
3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 第22-26页 |
·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骨骼肌ATP 酶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骨骼肌LDH 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给药前后体重变化 | 第25-26页 |
4 免疫器官重量测定 | 第26-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29页 |
5 大鼠脑-肠轴P 物质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0页 |
6 数据相关性分析 | 第30-32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32-46页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2页 |
2 脾虚证和脾实质的现代研究 | 第32-34页 |
·脾虚证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 第32-33页 |
·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第33页 |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第33页 |
·脾虚证与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 第33页 |
·脾虚证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 | 第33-34页 |
·脾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 | 第34页 |
·脾虚证与细胞信号转导 | 第34页 |
3 实验用药的选择 | 第34-39页 |
·实验用药的选用原则 | 第34-35页 |
·本草文献对党参、黄芪、天麻归经的认识 | 第35页 |
·党参的药理作用 | 第35-36页 |
·黄芪的药理作用 | 第36-38页 |
·天麻的药理作用 | 第38-39页 |
4 实验指标的选择 | 第39-42页 |
·P 物质的分子结构 | 第40页 |
·P 物质的信号转导通路、分布与功能 | 第40-42页 |
·P 物质与疾病的联系 | 第42页 |
·P 物质与中医药研究 | 第42页 |
5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42-44页 |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 第42-43页 |
·脑-肠轴SP 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页 |
6 课题特色 | 第44-45页 |
7 不足之处 | 第45页 |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问题 | 第45页 |
·缺乏更多的相关实验 | 第45页 |
8 展望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