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9页 |
·引言 | 第14页 |
·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震源位置联合反演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 第14-16页 |
·地壳结构、上地慢过渡带间断面及各向异性分布情况的研究 | 第16-1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 第19-71页 |
·引言 | 第19-26页 |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质概况 | 第19页 |
·基岩地质和火山活动 | 第19-20页 |
·第四纪地质 | 第20页 |
·地壳结构概况 | 第20-22页 |
·该地区地质构造概况 | 第22-24页 |
·区域地震概况 | 第24-25页 |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震源位置联合反演的意义 | 第25-26页 |
·地震层析成像 | 第26-40页 |
·模型参数化方法 | 第27-28页 |
·三维射线追踪和走时计算 | 第28-32页 |
·反演 | 第32-34页 |
·地震定位及发震时刻修正 | 第34-37页 |
·TOMOG3D算法流程 | 第37-38页 |
·分辨与误差 | 第38-39页 |
·地方震、近震和人工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 | 第39-40页 |
·地震资料情况 | 第40-57页 |
·地震资料的来源 | 第40-41页 |
·地震台站 | 第41-45页 |
·天然近震数据资料的准备及准确性检查 | 第45-55页 |
·人工地震资料 | 第55-57页 |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 第57-65页 |
·资料的准备和所采用的方法 | 第57页 |
·初始模型 | 第57-60页 |
·检测板试验 | 第60-65页 |
·层析成像反演结果及讨论 | 第65-71页 |
·层析成像结果 | 第65-69页 |
·反演结果认识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 第71-101页 |
·引言 | 第71-73页 |
·接收函数方法介绍 | 第73-83页 |
·接收函数简介 | 第73-77页 |
·接收函数反演 | 第77-83页 |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远震接收函数的提取 | 第83-88页 |
·引言 | 第83-84页 |
·台站分布与远震资料 | 第84-85页 |
·接收函数的提取 | 第85-88页 |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厚度及泊松比的研究 | 第88-94页 |
·接收函数H-k方法 | 第88-89页 |
·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89-94页 |
·结果分析 | 第94页 |
·接收函数反演该地区台站下方S波速度结构 | 第94-100页 |
·结果讨论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几个剖面的间断面接收函数的研究 | 第101-112页 |
·地球内部间断面的研究 | 第101-103页 |
·反射波类 | 第102-103页 |
·转换类波 | 第103页 |
·上地慢内部的主要间断面 | 第103-105页 |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 | 第105-112页 |
·引言 | 第106-107页 |
·接收函数的共面元叠加 | 第107-110页 |
·叠加结果及讨论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上海地区地壳、地慢各向异性的研究 | 第112-133页 |
·前言 | 第112-114页 |
·基于PpSms、P660S、SKS震相分裂研究上海台阵地区地壳、地幔各向异性 | 第114-121页 |
·前言 | 第114-115页 |
·资料 | 第115-116页 |
·资料处理及分裂震相识别方法 | 第116-121页 |
·利用接收函数Ps转换波研究上海地区台站下方地壳各向异性 | 第121-130页 |
·前言 | 第121-122页 |
·各向异性介质与倾斜界面对接收函数的影响 | 第122-129页 |
·各向异性参数的计算 | 第129-130页 |
·讨论 | 第130-13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3-136页 |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不足之处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