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一、“针对妇女的暴力”之现象学描述 | 第13-21页 |
(一) 世界范围内“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现状 | 第14-19页 |
1. 国外“针对妇女的暴力”现象 | 第14-16页 |
2. 中国“针对妇女的暴力”现象 | 第16-19页 |
(二) “针对妇女的暴力”现象的影响 | 第19-21页 |
1. 再度受害现象 | 第19页 |
2. 被害逆变现象 | 第19-20页 |
3. 对社会的影响 | 第20-21页 |
二、社会性别秩序与“针对妇女的暴力” | 第21-37页 |
(一) 性别与社会性别秩序 | 第21-25页 |
1. 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 | 第21-23页 |
2. 性别与社会分工 | 第23-25页 |
(二) 社会文化与社会性别秩序的建构 | 第25-30页 |
1. 西方文化与社会性别秩序 | 第25-28页 |
2. 东方文化与社会性别秩序 | 第28-30页 |
3. 中西方文化对社会性别秩序的建构之比较 | 第30页 |
(三) 社会经济与社会性别秩序的发展 | 第30-33页 |
1. 西方社会经济与社会性别秩序 | 第30-31页 |
2. 中国社会经济与社会性别秩序 | 第31-32页 |
3. 中西方社会经济对社会性别秩序的作用之比较 | 第32-33页 |
(四) 社会性别秩序与“针对妇女的暴力” | 第33-37页 |
1. 男性暴力文化 | 第34-35页 |
2. 公私领域分化的身份关系 | 第35-36页 |
3. 双重标准的性道德 | 第36-37页 |
三、“针对妇女的暴力”的防治和救济 | 第37-46页 |
(一) 国外的相关措施 | 第37-40页 |
1. 美国 | 第38页 |
2. 欧盟 | 第38-39页 |
3. 日本 | 第39-40页 |
(二) 我国的相关实践 | 第40-42页 |
(三)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针对妇女的暴力”防控救济体系 | 第42-46页 |
1. 建设新型性别文化 | 第42-43页 |
2. 打破公私领域分化的身份关系 | 第43-44页 |
3. 树立新时代的性道德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