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选题的科学依据 | 第10-14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第15-16页 |
·砂岩的计算机自动分类识别系统研究 | 第15页 |
·热力学理论计算模拟和溶解实验模拟的地质基础论证 | 第15页 |
·热力学理论计算模拟研究 | 第15-16页 |
·溶解实验模拟研究 | 第16页 |
·水—岩相互作用模拟研究的地质意义 | 第16页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页 |
·论文工作量统计 | 第18-19页 |
第2章 热力学理论计算模拟和溶解实验模拟的地质基础论证 | 第19-42页 |
·砂岩的计算机自动分类识别系统研究 | 第19-31页 |
·砂岩的分类方案 | 第20-21页 |
·砂岩分类方案中等边和等腰三角形投点图对比分析 | 第21-26页 |
·砂岩分类三角图的绘制 | 第26-27页 |
·砂岩类型的自动识别和综合定名系统 | 第27-30页 |
·砂岩分类模型小结 | 第30-31页 |
·储层砂岩的岩石类型和骨架组分 | 第31-32页 |
·储层砂岩岩屑的构成 | 第32-35页 |
·储层砂岩的粒度 | 第35页 |
·储层砂岩的孔隙构成 | 第35-37页 |
·储层砂岩自生矿物的组成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部分成岩反应的热力学理论计算模拟 | 第42-97页 |
·热力学模型 | 第43-50页 |
·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各种造岩矿物溶解的化学反应 | 第43-45页 |
·计算公式 | 第45-49页 |
·热力学参数 | 第49-50页 |
·计算结果及地质解释 | 第50-95页 |
·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各种造岩矿物溶解反应的焓与熵 | 第50-52页 |
·碎屑岩在成岩过程中各种造岩矿物溶解的△G和logK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5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4章 骨架颗粒中主要造岩矿物溶蚀和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实验模拟 | 第97-147页 |
·实验样品 | 第97-101页 |
·实验介质和实验条件 | 第101页 |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 第101-110页 |
·实验结果讨论 | 第110-129页 |
·实验矿物主要构成元素的总体溶解习性 | 第111-120页 |
·温度和压力对矿物溶解的影响 | 第120-126页 |
·主要造岩矿物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126-129页 |
·实验矿物溶解后的特征 | 第129-145页 |
·矿物溶解后的表面形态特征 | 第129-130页 |
·被溶矿物表面成分的改变和溶解过程中的生成物 | 第130-145页 |
·本章小节 | 第145-147页 |
第5章 储层砂岩主要造岩矿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溶解的热力学理论模拟计算和溶解模拟实验的地质意义 | 第147-157页 |
·沉积物埋藏前组成的讨论 | 第147-148页 |
·次生孔隙形成时间和溶解介质的讨论 | 第148-149页 |
·主要自生矿物的沉淀机制讨论 | 第149-155页 |
·自生粘土矿物 | 第149-153页 |
·硅质胶结物的形成时间 | 第153页 |
·自生碳酸盐矿物 | 第153-155页 |
·本章小节 | 第155-157页 |
结论 | 第157-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9页 |
图版说明 | 第169-172页 |
图版 | 第172-182页 |
附录 | 第182-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