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5页 |
§1.1 引言 | 第6-7页 |
§1.2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定义和分类 | 第7-8页 |
§1.3 电压稳定性的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3.1 电压失稳的机理 | 第8-9页 |
§1.3.2 电压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2.1 静态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2.1.1 电压稳定安全指标 | 第10-11页 |
§1.3.2.1.2 电压稳定的故障选择和筛选 | 第11-12页 |
§1.3.2.2 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简介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电力系统分区理论和动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 第15-27页 |
§2.1 电压稳定分区方法的数学基础 | 第15-20页 |
§2.1.1 电力系统电压控制分区方法的提出 | 第15-16页 |
§2.1.2 基本方程式 | 第16-20页 |
§2.1.2.1 潮流雅可比矩阵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2.1.2.2 电压控制区域划分方法的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2.1.3 电压控制区域划分阈值的选择 | 第20页 |
§2.1.4 电压控制分区的修正 | 第20页 |
§2.2 动态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2.2.1 动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2.2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2.3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仿真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 电力系统的基本数学模型 | 第23-26页 |
§2.3.1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2.3.2 负荷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3.3 网络的方程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电压控制区域划分方法的改进 | 第27-40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电压控制区域的定义及划分方法的改进 | 第27-29页 |
§3.2.1 去除小元素所用矩阵的改进 | 第27-28页 |
§3.2.2 矩阵选择改进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3.3 阈值的选择 | 第29-30页 |
§3.3.1 阈值选择的理由及步骤 | 第29-30页 |
§3.3.2 同一VCA内母线面临同样的电压崩溃问题的原因 | 第30页 |
§3.4 分区修正的改进 | 第30-31页 |
§3.5 算法流程 | 第31页 |
§3.6 算例 | 第31-38页 |
§3.6.1 小元素去除 | 第31-33页 |
§3.6.2 最佳阈值VCA及其修正 | 第33-36页 |
§3.6.2.1 最佳阈值VCA | 第33-34页 |
§3.6.2.2 VCAopt的修正 | 第34-36页 |
§3.6.3 仿真结果 | 第36-38页 |
§3.7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电压控制分区的意义及初步应用 | 第40-47页 |
§4.1 电压控制分区与同调(同频)分区的比较 | 第40-41页 |
§4.2 电压控制区域代表母线的选择及其受不同运行方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1 代表母线的选择 | 第41页 |
§4.2.2 电压控制区域受不同运行方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基于电压控制区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指标初探 | 第42-46页 |
§4.3.1 传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指标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 第42-43页 |
§4.3.2 感应电动机的动态特性与电压稳定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4.3.3 基于电压控制区域的实时暂态电压稳定性指标 | 第44-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附录I 10 机39节点算例系统 | 第53-55页 |
附录Ⅱ 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VCA分区结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