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7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夹层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作用 | 第11-12页 |
| ·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作用 | 第12-1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剩余油富集的控制因素 | 第17-21页 |
| ·地质因素 | 第18页 |
| ·开发因素 | 第18-19页 |
| ·陆相水驱油藏分割性概念 | 第19-21页 |
| 3. 夹层分割控油 | 第21-34页 |
| ·夹层分割控油模式 | 第21-24页 |
| ·夹层分割模式 | 第21-22页 |
| ·夹层分割规模 | 第22-24页 |
| ·夹层分割控油机理 | 第24-34页 |
| ·夹层分割控油物理模拟研究 | 第24-27页 |
| ·夹层分割控油数值模拟研究 | 第27-34页 |
| 4. 优势渗流通道分割控油 | 第34-66页 |
|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的特征 | 第34-37页 |
|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的概念 | 第34-35页 |
|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的表现特征 | 第35-37页 |
|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机理 | 第37-44页 |
| ·储层微观性质变化导致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 | 第37-3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 | 第39-43页 |
| ·油水粘度差异导致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 | 第43页 |
| ·强注强采导致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 | 第43-44页 |
|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和时机 | 第44-6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4-49页 |
| ·优势渗流通道界定标准 | 第49-53页 |
| ·形成条件和时机 | 第53-59页 |
| ·优势渗流通道的演化规律 | 第59-61页 |
| ·优势渗流通道对剩余油富集区控制作用 | 第61-66页 |
| ·优势渗流通道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 第61-63页 |
| ·优势渗流通道控制剩余储量预测 | 第63-66页 |
| 5. 夹层定量描述与预测技术 | 第66-100页 |
| ·夹层类型和标准 | 第67-73页 |
| ·夹层类型 | 第67-69页 |
| ·夹层物性标准 | 第69页 |
| ·夹层电性标准 | 第69-70页 |
| ·夹层分布模式 | 第70-73页 |
| ·不同沉积砂体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 第73-86页 |
| ·储层沉积结构单元研究 | 第73-81页 |
| ·不同沉积结构单元夹层分布规律 | 第81-86页 |
| ·井点夹层测井高分辨率处理解释技术 | 第86-88页 |
| ·井间夹层预测技术 | 第88-94页 |
| ·韵律层对比法井间夹层定性预测 | 第89-92页 |
| ·物性截断法井间夹层预测 | 第92-93页 |
| ·条件模拟法井间夹层定量预测 | 第93-94页 |
| ·夹层定量描述与预测研究成果实例 | 第94-100页 |
| ·井点夹层识别 | 第94-95页 |
| ·夹层分布预测模型 | 第95-98页 |
| ·夹层与剩余油分布 | 第98-100页 |
| 6.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与预测技术 | 第100-129页 |
|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技术 | 第100-114页 |
| ·试井监测判别技术 | 第100-102页 |
|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 | 第102-103页 |
| ·井口压降曲线监测技术 | 第103-106页 |
| ·生产动态判别技术 | 第106-114页 |
|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预测技术 | 第114-129页 |
| ·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时机预测 | 第114-116页 |
| ·实际工区优势渗流通道预测及应用 | 第116-129页 |
| 结论和认识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获奖及成果 | 第138-139页 |
| 一、发表论文 | 第138页 |
| 二、获奖及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