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研究

绪论第1-17页
 一、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第15-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科学执政内涵论第17-40页
 一、科学执政的基本内涵:以党和国家权力关系的科学化为视角第17-25页
  (一) 政党的起源、发展及其追求或参与国家权力的天然属性第18-19页
  (二) 政党的内涵及其与国家权力的本质联系第19-20页
  (三) 执政与行政的契合与分野第20-23页
  (四) 从我们党执掌国家权力的本质要求看科学执政的深刻内涵第23-25页
 二、科学执政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第25-26页
 三、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第26-28页
 四、科学执政的基础是党科学履行执政党功能第28-34页
 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辩证关系第34-36页
  (一)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内涵上各有侧重第34-35页
  (二)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又是辩证统一的第35-36页
 六、科学执政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意义第36-40页
  (一) 科学执政的本质特征第36-38页
  (二) 科学执政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必然选择第38-40页
第二章 科学执政理念论第40-70页
 一、执政理念的基本内涵第40-42页
  (一) 执政理念的定义第40-41页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主要特征第41-42页
 二、执政理念是执政党的灵魂第42-45页
  (一) 执政理念体现执政党的本质和价值取向第42-43页
  (二) 执政理念是党执政活动的指南第43-44页
  (三) 执政理念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第44-45页
 三、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执政理念第45-62页
  (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46-50页
  (二)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50-54页
  (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54-57页
  (四) 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57-62页
 四、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第62-70页
  (一) 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与一脉相承第62-65页
  (二) 创新党执政理念的历史必然性第65-66页
  (三) 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基本原则第66-70页
第三章 科学执政制度论第70-92页
 一、制度、党的制度建设与执政制度科学化第70-77页
  (一) 制度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第70-72页
  (二) 党的制度与党的制度建设第72-73页
  (三) 党的制度建设和执政制度科学化的关系第73-74页
  (四) 执政制度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第74-75页
  (五) 执政制度科学化的重大意义第75-77页
 二、当前党的执政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77-82页
  (一) 在执政制度意识上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第78页
  (二) 党政职能及其关系还缺乏科学的法律和制度规范第78-79页
  (三) 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第79页
  (四) 党执政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第79-81页
  (五) 当前党执政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81-82页
 三、推进党执政制度科学化的基本思路第82-92页
  (一) 健全党与人大关系的法律和制度,从法制层面规范党与人大关系第82-84页
  (二) 改进党执掌国家行政机关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党执政体制民主化、法制化第84-85页
  (三) 健全党组织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机制第85-86页
  (四) 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和运行机制第86-87页
  (五) 建立健全党对国家权力的控制监督机制第87-88页
  (六)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第88-90页
  (七) 要努力落实科学的执政制度第90页
  (八) 积极创新党的执政制度第90-92页
第四章 科学执政方式论第92-121页
 一、执政方式的科学内涵第92-95页
  (一) 执政方式的概念第92-93页
  (二) 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关系第93-94页
  (三) 执政方式的分类第94页
  (四) 执政方式的特征第94-95页
 二、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第95-100页
  (一) 局部执政时期党对执政方式的初步探索第95-97页
  (二) 建国初期党执政方式的曲折发展第97-99页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第99-100页
 三、推进执政方式科学化必须改革传统执政方式第100-108页
  (一) 传统执政方式面临变革压力第100-104页
  (二) 公民社会的发展对党的执政方式提出新要求第104-106页
  (三) 党的现代化要求执政方式的科学化第106-108页
 四、科学决策是执政方式科学化的起点第108-111页
  (一) 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内涵第109-110页
  (二) 党实现科学决策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第110页
  (三) 推进科学决策的基本思路第110-111页
 五、民主执政是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本质体现第111-118页
  (一) 坚持民主执政的重大意义第112-113页
  (二) 要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民主执政的突破口第113-116页
  (三) 健全民主执政的各项制度第116-118页
 六、依法执政是当前实现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关键第118-121页
  (一) 执政方式法制化程度不高是当前影响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主要原因第118-119页
  (二) 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第119-121页
第五章 科学执政绩效论第121-140页
 一、绩效与执政绩效第121-125页
  (一) 绩效的内涵与特征第121-122页
  (二) 执政绩效的内涵和特征第122-124页
  (三) 执政绩效与政府绩效的关系第124-125页
 二、执政绩效与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第125-129页
  (一) 执政绩效是人民评价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标准第125-126页
  (二) 执政绩效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根本资源第126-129页
 三、执政绩效的主要内容第129-131页
  (一) 保持国家和平与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绩效第129-130页
  (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绩效第130页
  (三)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绩效第130页
  (四)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绩效第130-131页
  (五) 执政成本降低的绩效第131页
 四、执政绩效的科学评价第131-137页
  (一) 充分认识执政绩效科学评价的重要意义第132页
  (二) 制定科学的执政绩效评价指标第132-135页
  (三) 执政绩效的评价主体第135-137页
 五、执政绩效评价科学化的基本原则第137-140页
  (一) 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第137-138页
  (二) 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第138页
  (三) 符合执政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要求第138-140页
结束语第140-14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42-148页
后记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
下一篇: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