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 | 第15-18页 |
|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 ·GIS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GI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 ·景观规划技术的发展 | 第18-23页 |
| ·国外景观规划的发展进程 | 第18-19页 |
| ·我国景观规划的发展状况 | 第19-21页 |
| ·GIS技术与景观生态规划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FSOS简介与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 ·森林生态系统模拟优化计算机模型系统Fsos5简介 | 第23-28页 |
| ·模型的数据构成 | 第23页 |
| ·模型Fsos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 第23页 |
| ·模型 Fsos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23-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主要软件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4页 |
| ·自然概况 | 第30-33页 |
|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 ·土壤 | 第30-31页 |
| ·气候 | 第31页 |
| ·水文 | 第31页 |
| ·自然资源 | 第31页 |
| ·植被类型 | 第31-3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林口林业局森林资源概况及分析 | 第34-38页 |
| ·森林资源历史变迁 | 第34-35页 |
| ·天然林变化 | 第34页 |
| ·人工林变化 | 第34-35页 |
| ·森林覆被率变化 | 第35页 |
| ·各类森林面积及蓄积 | 第35-37页 |
| ·按林分类型划分 | 第35页 |
| ·按龄组划分 | 第35页 |
| ·按其起源划分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林口林业局优势树种林分生长曲线表的编制 | 第38-54页 |
| ·林分树种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 ·林分树种构成分析 | 第38页 |
| ·林分树种组成成数分析 | 第38-39页 |
| ·拟合数据的组织 | 第39-41页 |
| ·理查德生长曲线拟合与林分生长曲线表的编制 | 第41-42页 |
| ·林分按树种组成归类分组 | 第42-51页 |
| ·林分蓄积生长曲线表的精度检验 | 第51-53页 |
| ·检验数据的提取 | 第51-52页 |
| ·精度检验方法 | 第52-53页 |
| ·精度检验结果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多资源层多目标的森林景观优化配置 | 第54-89页 |
| ·景观配置的基本原则 | 第54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54-55页 |
| ·数据格式的转换 | 第54页 |
| ·属性表的添加 | 第54-55页 |
| ·林口林业局生态资源层的划分 | 第55-59页 |
| ·莲花湖集水区及主干河流护岸区 | 第55-57页 |
| ·主干道路及铁路防护区 | 第57-58页 |
| ·居民点周围视觉景观区 | 第58-59页 |
| ·各资源层的叠加 | 第59-60页 |
| ·各经营区的划分与景观规划 | 第60-82页 |
| ·A区 | 第61-65页 |
| ·B区 | 第65-70页 |
| ·C区 | 第70-74页 |
| ·D区 | 第74-78页 |
| ·E区 | 第78-82页 |
| ·规划前后的森林资源动态 | 第82-87页 |
| ·优势树种林分动态 | 第82-84页 |
| ·林分龄组结构动态 | 第84-85页 |
| ·森林蓄积量动态 | 第85-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讨论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导师简介 | 第96-97页 |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