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合同的认定和补救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无效合同概述 | 第8-14页 |
一、我国无效合同制度的现状 | 第8-9页 |
二、合同无效制度的价值 | 第9-10页 |
三、对无效合同性质的认识 | 第10-14页 |
(一) 无效合同并非当然无效 | 第11-12页 |
(二) 无效合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主张之 | 第12-13页 |
(三) 无效合同并非确定无效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关于无效合同的认定 | 第14-27页 |
一、因欺诈导致合同无效的认定 | 第14-15页 |
(一) 欺诈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欺诈的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二、因胁迫导致合同无效的认定 | 第15-18页 |
(一) 胁迫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胁迫的构成要件 | 第16-18页 |
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 第18-19页 |
(一) 恶意串通的概念 | 第18页 |
(二) 恶意串通合同之特点 | 第18-19页 |
四、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 第19-20页 |
五、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 第20-22页 |
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 第22-27页 |
(一) 对法律、行政法规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 第22-23页 |
(二) 对强制性规范的理解与适用 | 第23-27页 |
第三部分 无效合同的补救 | 第27-45页 |
一、合同的部分无效 | 第27-30页 |
(一) 合同部分无效的概念 | 第27页 |
(二) 如何判断部分与整体的效力关联 | 第27-30页 |
(三) 我国合同法应当采用的判断标准 | 第30页 |
二、无效合同的转换 | 第30-36页 |
(一) 无效合同转换的概念 | 第30-32页 |
(二) 无效合同效力转换的正当性分析 | 第32-34页 |
1、无效合同效力转换的理论依据 | 第32-34页 |
2、无效合同效力转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第34页 |
(三) 无效合同转换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 第34-35页 |
1、无效合同转换的适用范围 | 第34页 |
2、无效合同转换的条件 | 第34-35页 |
(四) 无效合同转换的法律后果 | 第35-36页 |
1、无效合同转换的成立与生效 | 第35-36页 |
2、无效合同转换后的履行 | 第36页 |
三、无效合同的补正 | 第36-45页 |
(一) 无效合同补正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二) 无效合同补正制度比较法的考察 | 第37-41页 |
1、德国法上确认制度 | 第37-39页 |
2、法国法上承认制度 | 第39-40页 |
3、小结 | 第40-41页 |
(三) 我国无效合同补正制度的设想 | 第41-45页 |
1、制度选择基础 | 第41页 |
2、无效合同补正制度的设想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