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仲夏夜之梦》的狂欢化特征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 近十年来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简述 | 第10-12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 一、狂欢式 | 第14-20页 |
| (一) 狂欢节溯源 | 第14-16页 |
| (二) 脱冕和加冕 | 第16-17页 |
| (三) 五月节 | 第17页 |
| (四) 仲夏节 | 第17-20页 |
| 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 第20-31页 |
| (一) 诙谐性与全民性 | 第20-21页 |
| (二) 交替和变更的精神 | 第21-23页 |
| 1.交替和更新的精神 | 第21页 |
| 2.双重性和相对性 | 第21-23页 |
| (三) 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 | 第23-31页 |
| 1.对于“对话”的质疑 | 第23-27页 |
| 2.大型对话 | 第27-28页 |
| 3.微型对话 | 第28-31页 |
| 三、狂欢化 | 第31-48页 |
| (一) 狂欢化的情节 | 第31-33页 |
| 1.波顿的爱情奇遇 | 第31页 |
| 2.四位情侣的颠倒迷狂 | 第31-32页 |
| 3.仙人与爱懒花、女贞花 | 第32页 |
| 4.戏中戏 | 第32-33页 |
| (二) 狂欢化的人物形象 | 第33-36页 |
| 1.波顿 | 第33-34页 |
| 2.坠入凡间的仙人们 | 第34-36页 |
| (三) 狂欢化的时空体 | 第36-38页 |
| (四) 狂欢化的语言 | 第38-48页 |
| 1.反讽 | 第39-40页 |
| 2.赌咒发誓 | 第40-41页 |
| 3.骂人话 | 第41-42页 |
| 4.双关语及其他 | 第42-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