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课题发展状况 | 第9-12页 |
| ·移动通信的发展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本课题的任务 | 第12-13页 |
| ·本论文结构组织 | 第13-14页 |
|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 第14-25页 |
| ·移动通信信道基本特点 | 第14-17页 |
| ·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 | 第15页 |
| ·移动通信信道中的电波传播 | 第15页 |
| ·移动通信中信号传播的3类损耗 | 第15-16页 |
| ·移动通信中信号传播的4种效应 | 第16-17页 |
| ·移动通信多径信道特点 | 第17-25页 |
| ·多径的概念 | 第17-18页 |
| ·快衰落损耗 | 第18-21页 |
| ·多径衰落成因 | 第21页 |
| ·高速运动环境中多径信道表现 | 第21-22页 |
| ·接收信号的时延扩展 | 第22-23页 |
| ·瑞利衰落分布和莱斯衰落分布 | 第23-24页 |
| ·多普勒频移扩展 | 第24-25页 |
| 第3章 高速运动环境中多径信道模型参数研究 | 第25-47页 |
| ·高速运动环境中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模型 | 第25-27页 |
| ·高速运动环境的地形参数 | 第27-30页 |
| ·多径传播的径数变化参数 | 第30-35页 |
| ·运动过程中电波径数变化分布模型 | 第31-33页 |
| ·模型仿真模拟 | 第33-35页 |
| ·模型分析 | 第35页 |
| ·多径传播的差分时延参数 | 第35-39页 |
| ·差分时延分布模型 | 第35-37页 |
| ·模型仿真模拟 | 第37-38页 |
| ·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 ·多径传播的反散射次数参数 | 第39-47页 |
| ·反散射次数分布模型 | 第40-42页 |
| ·模型仿真模拟 | 第42-44页 |
| ·模型分析 | 第44-45页 |
| ·衰减系数的推导 | 第45-47页 |
| 第4章 高速运动环境中多径信道模型 | 第47-57页 |
| ·本文仿真方法概述 | 第47页 |
| ·高速运动环境中多径信道模型设计 | 第47-52页 |
| ·目前信道建模方法 | 第47-49页 |
| ·高速运动环境中多径信道建模 | 第49-52页 |
| ·多径信道模型仿真 | 第52-57页 |
| ·模型仿真 | 第52-53页 |
| ·仿真分析 | 第53-57页 |
| 第5章 高速运动环境中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解决方案分析 | 第57-71页 |
| ·分集接收技术解决方案 | 第57-63页 |
| ·分集技术 | 第57-58页 |
| ·CDMA系统的多径解决方案 | 第58-61页 |
| ·T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抗多径技术 | 第61-63页 |
|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 第63-66页 |
| ·基本原理 | 第63-64页 |
| ·OFDM系统 | 第64-65页 |
| ·OFDM的优点 | 第65-66页 |
| ·多普勒效应的克服(基于OFDM方法) | 第66-71页 |
| ·多普勒效应克服一般方法 | 第66-67页 |
| ·多普勒频域分集 | 第67-69页 |
| ·多径-多普勒联合分集 | 第69-7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总结 | 第71-72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71页 |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