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1页 |
·水中的有机物 | 第13-17页 |
·水生腐殖质的来源 | 第14-15页 |
·水生腐殖酸的环境效应和健康效应 | 第15-16页 |
·有机物的测量 | 第16-17页 |
·天然有机物去除方法概论 | 第17-20页 |
·强化混凝 | 第17-18页 |
·活性炭吸附 | 第18页 |
·臭氧氧化 | 第18-19页 |
·臭氧+生物活性碳 | 第19页 |
·反渗透和纳滤 | 第19-20页 |
·几种方法的比较 | 第20页 |
·混凝 | 第20-29页 |
·背景 | 第21页 |
·混凝剂的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 | 第22-25页 |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基本概况 | 第25-26页 |
·混凝剂的选择 | 第26-29页 |
·混凝机理及模式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影响因素 | 第34-38页 |
·混凝剂种类 | 第34-35页 |
·混凝剂的投加量 | 第35页 |
·水温 | 第35-36页 |
·pH 值 | 第36-37页 |
·搅拌强度 | 第37页 |
·无机离子 | 第37页 |
·原水特性 | 第37-38页 |
·混凝去除水中有机物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40-41页 |
第2章 实验与分析方法 | 第41-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水样的配制 | 第41页 |
·混凝剂的配制 | 第41-42页 |
·混凝实验 | 第42页 |
·分析方法 | 第42-46页 |
·浊度 | 第42-43页 |
·总有机碳(TOC) | 第43页 |
·紫外吸光度(UV-254) | 第43页 |
·有机物的测量 | 第43-44页 |
·残余铝浓度的测定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6页 |
·天然有机物的物化特性 | 第46-49页 |
·天然腐殖质的一般物化特性 | 第46-47页 |
·腐殖酸的元素构成分析 | 第47-48页 |
·腐殖酸的有机官能团分析 | 第48-49页 |
第3章 强化混凝去除水中有机物实验 | 第49-69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有机物种类的影响 | 第50-54页 |
·有机物浓度影响 | 第54-57页 |
·pH 和剂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不同的阳离子加入的影响 | 第58-59页 |
·SO_4~(2-)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 第59-60页 |
·高岭土对混凝的影响 | 第60-61页 |
·沉淀时间对混凝行为的影响 | 第61-62页 |
·过滤对混凝结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混凝机理的研究 | 第63-66页 |
·改变混凝剂投加顺序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63-64页 |
·混凝去除有机物的机理研究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9页 |
第4章 应用强化混凝处理水中的腐殖酸和残留铝 | 第69-75页 |
·水温对腐殖酸去除和残留铝浓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pH 和混凝剂投加量对腐殖酸去除和残留铝浓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阳离子的加入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 第72-73页 |
·高岭土的加入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第5章 强化混凝去除湘江水中的有机物 | 第75-80页 |
·混凝剂的种类的影响 | 第76页 |
·混凝剂用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pH 值变化的影响 | 第77-78页 |
·混凝出水TOC 和UV-254 的相关性 | 第78页 |
·对浊度的考虑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总结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A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