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0页 |
第一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与应用 | 第16-21页 |
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特性 | 第17-18页 |
·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第17页 |
·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第17-18页 |
·其它类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第18页 |
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18-21页 |
·在煤浮选中的应用 | 第18页 |
·在洗毛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在药剂中的应用 | 第19页 |
·在颜料表面处理中的应用 | 第19页 |
·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及在电极生产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环境效应 | 第21-27页 |
1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21-23页 |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1-22页 |
·表面活性剂的土壤生态毒理效应 | 第22-23页 |
2 表面活性剂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 第23-25页 |
·表面活性剂对水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表面活性剂的水体生态毒理效应 | 第24-25页 |
·表面活性剂对水体植物的影响 | 第24页 |
·表面活性剂对水体动物的影响 | 第24-25页 |
3 表面活性剂对人类的影响 | 第25-27页 |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污染的修复方法 | 第27-33页 |
1 物理化学修复 | 第27-29页 |
·混凝法 | 第27页 |
·吸附法 | 第27-28页 |
·泡沫分离法 | 第28页 |
·膜分离法 | 第28页 |
·微电解法 | 第28-29页 |
·催化氧化法 | 第29页 |
2 生物修复 | 第29-32页 |
·微生物修复机理 | 第29-31页 |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方法 | 第31-32页 |
·原位修复 | 第31页 |
·异位修复 | 第31-32页 |
3 微生物修复的优点 | 第32-33页 |
第四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1 修复研究概况 | 第33-35页 |
2 前景与展望 | 第35-37页 |
第五节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8-39页 |
·高效降解菌的采样、分离、筛选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38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菌的应用 | 第38-39页 |
4 试验设计的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二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天然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40-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其预处理 | 第40-41页 |
·细菌菌体的分离纯化 | 第41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1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 第41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土壤/土壤腐殖酸上的吸附实验 | 第41-42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菌体上的吸附实验 | 第4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KI-I_2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 | 第42页 |
·测定条件的选择 | 第42-43页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42-43页 |
·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43页 |
·工作曲线 | 第43页 |
·干扰实验 | 第43-44页 |
·pH对测定的影响 | 第43页 |
·无机盐及土壤腐殖酸对测定的影响 | 第43-44页 |
·土壤浸提液对测定的影响 | 第44页 |
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天然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 | 第44-47页 |
·在土壤和土壤腐殖酸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44-45页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菌体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菌株的采样、分离与筛选 | 第47-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7页 |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试剂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48页 |
·斜面培养基 | 第47页 |
·富集培养基 | 第47-48页 |
·降解培养基 | 第48页 |
·初筛平板培养基 | 第48页 |
·复筛平板培养基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49页 |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49-50页 |
·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50页 |
·筛选菌株降解率的测定 | 第50-51页 |
·菌株的降解规律 | 第51页 |
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菌株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52-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2 主要环境因子对菌株降解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2-60页 |
·温度 | 第52-54页 |
·pH | 第54-56页 |
·底物浓度 | 第56-60页 |
3 氮源 | 第60-62页 |
4 金属离子对菌株降解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62-63页 |
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高效降解菌株的形态结构特征 | 第64-74页 |
1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扫描电镜(SEM)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65页 |
·透射电镜(TEM)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65-66页 |
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高效降解菌株的形态特征与排列方式 | 第66-72页 |
·菌株B30、B35、T100透射电镜形态特征 | 第66-68页 |
·菌株B30、B35、T100扫描电镜大小及形状特征 | 第68-71页 |
·菌株B30、B35、T10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71-72页 |
·菌株个体大小及形状 | 第71页 |
·单生与对生态的个体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菌株B30、B35、T100的荚膜特征 | 第72-73页 |
·菌株B30、B35、T100个体的鞭毛特征 | 第73页 |
·菌株B30、B35、T100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共同特征 | 第73-74页 |
第六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降解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74-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80页 |
·材料 | 第74-75页 |
·菌株来源 | 第74-75页 |
·主要试剂 | 第75页 |
·主要仪器 | 第75页 |
·方法 | 第75-78页 |
·基因组提取及16S rDNA扩增 | 第75-77页 |
·PCR扩增产物的鉴定和回收 | 第77-78页 |
·16S rDNA的克隆和测序 | 第78-79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9-80页 |
·核苷酸序列登记号 | 第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5页 |
·16S rDNA测序序列 | 第80-82页 |
·16S 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 | 第82-84页 |
·菌株B30、B35、T100的鉴定特征 | 第84-85页 |
·菌株B35和B30 | 第84-85页 |
·菌株T100 | 第85页 |
3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应用筛选菌株处理土壤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 第86-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86-87页 |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主要仪器 | 第86-87页 |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87页 |
·测定项目与试验方法 | 第87-89页 |
·培养基 | 第87页 |
·微生物区系分析 | 第87页 |
·微生物活度测定 | 第87-88页 |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88页 |
·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污染土壤168h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测定 | 第88页 |
·土壤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立即接种降解菌培养(168h)后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88-89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168h)后接种高效菌培养(168h)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89页 |
·土壤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 第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7页 |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 | 第89页 |
·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活度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89-90页 |
·土壤微生物测定结果 | 第89-90页 |
·土壤微生物活度 | 第90页 |
·分析 | 第90页 |
·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活度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90-92页 |
·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污染样土168h后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结果 | 第90-91页 |
·Brij-30、Brij-35、TX-100处理样土168h后土壤微生物活度的测定结果 | 第91页 |
·分析 | 第91-92页 |
·土壤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立即接种降解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活度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92-94页 |
·土壤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立即接种降解菌对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结果 | 第92-93页 |
·土壤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立即接种降解菌对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 第93页 |
·土壤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立即接种降解菌对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测定结果 | 第93页 |
·分析 | 第93-94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168h)后接种高效菌培养(168h)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活度的测定 | 第94-97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168h)后接种高效菌培养(168h)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结果 | 第95页 |
·添加单一表面活性剂(168h)后接种高效菌培养(168h)对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 第95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168h)后接种高效菌培养(168h)对土壤中表面活性剂的降解作用 | 第95-96页 |
·分析 | 第96-9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7页 |
4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 | 第99-10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00-101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历 | 第113-115页 |
附图 | 第115-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