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行政问责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导论 | 第8-20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行政问责机制建设难点研究 | 第11-12页 |
·行政问责机制建设对策研究 | 第12-13页 |
·行政问责制相关概念 | 第13-17页 |
·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 | 第13-14页 |
·行政问责机制 | 第14-15页 |
·行政问责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15-17页 |
·行政问责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社会契约论 | 第17页 |
·人民主权论 | 第17-18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善治理论 | 第18-20页 |
2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机制现状 | 第20-23页 |
·行政问责办法现状 | 第20页 |
·行政问责主体现状 | 第20-21页 |
·行政问责客体现状 | 第21页 |
·行政问责事由现状 | 第21-22页 |
·行政问责手段现状 | 第22-23页 |
3 昆明市行政问责现状 | 第23-31页 |
·昆明市开展问责的举措 | 第23-25页 |
·制定完善行政问责办法 | 第23页 |
·打造"阳光政务" | 第23-24页 |
·开展明察暗访 | 第24页 |
·强化效能监察 | 第24页 |
·创新监督手段 | 第24-25页 |
·昆明市行政问责机制体系分析 | 第25-27页 |
·昆明市行政问责办法 | 第25-26页 |
·昆明市行政问责配套文件 | 第26-27页 |
·昆明市行政问责数据 | 第27-28页 |
·2008年数据 | 第27页 |
·2009年数据 | 第27-28页 |
·2010年数据 | 第28页 |
·对数据的分析 | 第28页 |
·昆明市行政问责特点分析 | 第28-31页 |
·行政问责常态化 | 第28-29页 |
·行政问责制度化 | 第29页 |
·行政问责集体化 | 第29-30页 |
·行政问责范围广泛化 | 第30-31页 |
4 昆明市行政问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存在问题 | 第31-35页 |
·行政问责立法滞后 | 第31页 |
·问责主体片面异体问责相对薄弱 | 第31-32页 |
·问责客体不够全面只注重对领导干部的问责 | 第32-33页 |
·问责事由模糊职责权限不明确 | 第33页 |
·问责手段不健全责任追究弹性较大 | 第33页 |
·复出机制缺失缺乏司法救济途径 | 第33-35页 |
·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5 完善昆明市行政问责机制的具体措施 | 第36-49页 |
·完善行政问责立法 | 第36页 |
·确定问责主体完善异体问责 | 第36-39页 |
·完善权力机关问责 | 第36-37页 |
·健全机构内部问责机制 | 第37-38页 |
·完善司法问责机制 | 第38页 |
·完善党内问责机制 | 第38-39页 |
·完善社会问责机制 | 第39页 |
·明确行政问责客体 | 第39-41页 |
·明确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责任权限 | 第40-41页 |
·完善事前机制防范事中公开透明事后考核问责机制 | 第41页 |
·准确确定行政问责的事由 | 第41-43页 |
·惩罚与奖励机制相结合 | 第41-42页 |
·完善绩效评估指标机制 | 第42-43页 |
·科学设计行政问责手段 | 第43-45页 |
·推进行政问责程序化常态化 | 第43-44页 |
·推进政务公开 | 第44-45页 |
·完善行政问责责任形式 | 第45-47页 |
·完善政治责任 | 第45-46页 |
·完善法律责任 | 第46页 |
·完善行政责任 | 第46-47页 |
·完善道德责任 | 第47页 |
·完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 | 第47-49页 |
6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