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亚洲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前言第9-24页
   ·稻属植物的分类和利用第9-11页
     ·稻属植物的分类第9-11页
     ·长雄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改良的有利基因库第11页
   ·稻属杂种不育的的主要表现和遗传机理第11-18页
     ·杂种不育的主要表现第12-13页
       ·雄配子体败育第12-13页
       ·雌配子体败育第13页
     ·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第13-16页
       ·单位点等位基因互作模式第13-14页
       ·非等位基因互作模式第14-16页
     ·稻属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第16-18页
   ·数量性状的定位方法第18-22页
     ·作图群体的构建第19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9-20页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第20-22页
     ·数量性状位点的精细定位第22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遗传分析材料第24页
   ·表型性状调查第24-25页
   ·基因型调查第25-27页
     ·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第25页
     ·老叶片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第25-26页
     ·幼嫩叶片基因组DNA的快速提取第26页
     ·DNA浓度及质量检测第26页
     ·SSR标记的PCR扩增第26页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第26-27页
     ·分子标记数据的记录第27页
   ·育性基因的初步定位第27-28页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第27页
     ·基因型数据和表型数据的整理分析第27-28页
     ·局部连锁图的构建第28页
   ·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第28页
   ·功能基因预测第28-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52页
   ·表型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群体2008H3E748、750、752和756的育性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0页
     ·群体2008H3E740、744的育性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群体2008H3E742、746和754的育性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1页
     ·群体2009H2E1033的育性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1-32页
     ·群体2009H2E1048的育性调查结果第32页
     ·群体2009H3E156与2009H3E158的育性调查结果第32-37页
   ·不育基因的发掘与初步定位第37-48页
     ·近等基因系中长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的渗入情况第37-39页
     ·群体2008H3E740、744、746、752、754和756中不育基因的定位情况第39页
     ·群体2008H3E742中不育基因的发掘与定位第39-41页
       ·单标记分析第39-40页
       ·区间作图分析第40-41页
     ·群体2009H2E1048中不育基因的定位第41-47页
       ·单标记分析第41-42页
       ·区间作图分析第42-43页
       ·S44(t)与qHSll的互作分析第43-44页
       ·S44(t)的初步定位第44页
       ·标记偏分离分析第44-45页
       ·S44(t)在群体2008H3E742、2009H2E1033和2009H2E1048的不同表现分析第45-47页
     ·群体2009H3E156和2009H3E158中不育基因的定位第47-48页
   ·S44(t)的精细定位及功能预测第48-52页
     ·S44(t)的精细定位第48-51页
     ·S44(t)功能基因预测结果第51-52页
4 讨论第52-58页
   ·亚洲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第52页
   ·亚洲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遗传规律的探讨第52-53页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第52页
     ·多位点等位基因互作模式第52-53页
   ·育性基因和稻种进化第53-54页
   ·克服亚洲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杂种不育的策略第54-55页
   ·定位方法的改进第55-56页
   ·S44(t)所在区域的基因预测第56页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进第56页
   ·后续工作及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大理不同烟草产区烟叶内生菌群及其动态差异研究
下一篇: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