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3页 |
1.1.1 我国居住性物业管理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2 我国居住性物业的现状 | 第11-12页 |
1.1.3 我国居住性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3.1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居住性物业管理的服务内涵 | 第18-25页 |
2.1 居住性物业管理的本质 | 第18-19页 |
2.1.1 区域的独立性 | 第18页 |
2.1.2 居住的密集性 | 第18页 |
2.1.3 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 第18-19页 |
2.2 居住性物业业主的服务需求分析 | 第19-21页 |
2.2.1 居住性物业业主的服务需求类型 | 第19-21页 |
2.2.2 居住性物业业主的服务需求特性 | 第21页 |
2.3 居住性物业服务类型 | 第21-24页 |
2.3.1 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2.3.2 私人服务 | 第22-23页 |
2.3.3 增值服务 | 第23页 |
2.3.4 情感服务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25-35页 |
3.1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提供者现状分析 | 第25-29页 |
3.1.1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提供者类型分析 | 第25-26页 |
3.1.2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及能力分析 | 第26-29页 |
3.2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选择机制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3.2.1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选择现状 | 第29-30页 |
3.2.2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双向选择障碍分析 | 第30-31页 |
3.3 改善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途径分析 | 第31-34页 |
3.3.1 基础:明确我国居住性物业的服务内涵 | 第31-32页 |
3.3.2 保障:完善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市场化竞争机制 | 第32-34页 |
3.3.3 延伸:构建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现代运营机制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竞争主体与竞争机制研究 | 第35-45页 |
4.1 保障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发挥 | 第35-37页 |
4.1.1 业主委员会的有效建立 | 第35-36页 |
4.1.2 业主委员会权利的明确 | 第36-37页 |
4.1.3 业主委员会行为的规范化 | 第37页 |
4.2 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能力 | 第37-41页 |
4.2.1 物业管理公司的分业经营 | 第38页 |
4.2.2 物业管理公司的规模化运作 | 第38-39页 |
4.2.3 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 第39-41页 |
4.3 明确房地产开发商在物业管理中的定位 | 第41页 |
4.3.1 房地产开发商需要拥有一支优秀的物业管理队伍 | 第41页 |
4.3.2 保持在建项目数量和管理能力的平衡 | 第41页 |
4.4 完善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竞争机制 | 第41-43页 |
4.4.1 各服务主体间的选择路径分析 | 第41-42页 |
4.4.2 双向选择解决障碍途径分析 | 第42-43页 |
4.4.3 委托代理的激励机制 | 第43页 |
4.5 监管机制 | 第43-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我国居住性物业服务的运营研究 | 第45-52页 |
5.1 服务营销策略 | 第45-46页 |
5.1.1 物业管理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概述 | 第45页 |
5.1.2 服务营销策略的含义 | 第45页 |
5.1.3 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施步骤 | 第45-46页 |
5.2 品牌策略 | 第46-50页 |
5.2.1 物业管理实施品牌策略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5.2.2 提升物业管理企业形象 | 第47-48页 |
5.2.3 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化发展之路 | 第48-50页 |
5.3 销售承诺策略 | 第50-52页 |
5.3.1 通过外部沟通,明确房产消费者的需求 | 第50页 |
5.3.2 洞察向服务规范转换 | 第50-51页 |
5.3.3 严格按消费者的需要提供房产 | 第51页 |
5.3.4 业主使用体验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居住性物业管理服务综合效益评价 | 第52-64页 |
6.1 对物业管理服务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 第52页 |
6.2 居住性物业管理服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2-59页 |
6.2.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原理 | 第53-55页 |
6.2.2 建立指标集 | 第55-56页 |
6.2.3 建立评语集P | 第56页 |
6.2.4 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6-59页 |
6.3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59-63页 |
6.3.1 建立第二级评价(隶属度)矩阵R_i=(_iR_(jk)) | 第59页 |
6.3.2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59-60页 |
6.3.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物业管理效益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 第60-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65页 |
7.3 展望 | 第65-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