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国务院论文

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构建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1 引言第7-10页
   ·论文选题的目的第7-8页
   ·文献回顾第8-9页
   ·论文写作思路第9-10页
2 政府问责制的内涵研究第10-26页
   ·政府问责制释义第10-16页
     ·政府问责制相关概念解析第10-13页
     ·政府问责制的涵义第13-16页
   ·构建政府问责制的理论基础与法规依据第16-23页
     ·构建政府问责制的理论基础第16-20页
     ·构建政府问责制的法规依据第20-23页
   ·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的构建框架设计第23-26页
3 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的构建状况研究第26-38页
   ·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的构建历程第26-27页
     ·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构建动态第26-27页
     ·我国“问责”发展之趋势第27页
   ·构建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的动因分析第27-30页
     ·构建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现代责任政府第27-28页
     ·构建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是转变政府官员作风的需要,有利于推进我国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第28-29页
     ·构建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是尊重民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有利于强化民众的监督第29-30页
   ·构建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面临的多维困境第30-34页
     ·问责主体:行政体制内权责不清,问责主体缺位,异体问责相对薄弱第30-31页
     ·问责客体:问责对象不明确,界定标准缺失,被问责官员的出路机制不健全第31-32页
     ·问责内容:问责内容较少、范围较窄,问责标准弹性过大第32页
     ·问责程序:问责程序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问责效能偏低第32-33页
     ·问责的法律体系:问责法律体系不完整,适用性不够,缺乏法律法规的强制支撑第33页
     ·行政问责环境:问责配套机制不健全,政治文化滞后,公众参与匾乏第33-34页
   ·我国政府问责乏力的成因分析第34-38页
     ·制度层面的原因第34-36页
     ·法治层面的原因第36页
     ·社会文化层面的原因第36-38页
4 构建我国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的路径研究第38-46页
   ·树立推广政府问责制的运行理念第38-39页
     ·强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全新的问责文化第38-39页
     ·提高全民问责意识,形成“可问责”的社会政治氛围第39页
   ·构建完善政府问责制制度基础第39-42页
     ·规范问责主体,深化异体问责,完善问责主体体系第39-40页
     ·明确问责客体,科学、合理、公正地界定问责对象第40-41页
     ·丰富问责内容,强化问责刚性原则,推动问责标准制度化第41页
     ·健全问责程序,增强问责的可操作性和透明性,提高问责效率第41-42页
     ·健全法律体系,实现政府问责有法可依,加快政府问责制的法制化进程第42页
   ·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的配套机制第42-46页
     ·构建制度创新机制,革新行政问责环境第42-43页
     ·明确政府责任,厘清政府职权关系第43页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务信透明度第43-44页
     ·建设政府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公正考核政府官员第44页
     ·确保政府社会互动机制的有效运作,促进公民对政府治理的参与第44-46页
5 结论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数学理解教学现状研究
下一篇:图的圆着色及p-圆着色的若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