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31页 |
·强脉冲离子束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强脉冲离子束原理 | 第12-14页 |
·强脉冲离子加速器工作原理 | 第12页 |
·强脉冲离子束技术的特点 | 第12-14页 |
·强脉冲离子束技术的应用概况 | 第14-20页 |
·强脉冲离子束技术在材料表面改性上的应用 | 第14-18页 |
·强脉冲离子束技术在烧蚀等离子体方面的应用 | 第18-20页 |
·强脉冲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研究 | 第20-28页 |
·强脉冲离子束辐照热-力学效应研究 | 第20-22页 |
·强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材料表面热力学效应计算 | 第22-25页 |
·强流质子束辐照形成的冲击波 | 第25-28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2 强脉冲离子束产生烧蚀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 | 第31-45页 |
·强脉冲离子束的产生 | 第31-34页 |
·外磁场绝缘的离子二极管工作特性 | 第31-33页 |
·高功率脉冲电源 | 第33-34页 |
·离子束与固体靶材料相互作用 | 第34-41页 |
·IPIB辐照材料作用过程的研究 | 第34-35页 |
·入射离子在固体靶材料中的能量沉积 | 第35-40页 |
·强脉冲离子束辐照效应 | 第40-41页 |
·烧蚀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扩散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时间分辨发射光谱法诊断烧蚀等离子体寿命及其成分的相对密度 | 第45-61页 |
·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与设计 | 第46-50页 |
·原子发射光谱法 | 第46页 |
·光学测量系统 | 第46-48页 |
·诊断烧蚀等离子体的寿命 | 第48-50页 |
·烧蚀等离子体中成分的相对密度分析 | 第5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烧蚀等离子体的寿命 | 第50-57页 |
·烧蚀等离子体中各种成分的相对密度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利用空间分辨发射光谱方法测量烧蚀等离子体的扩散速度 | 第61-71页 |
·研究背景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与设计 | 第62-65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烧蚀等离子体扩散行为的数值模拟 | 第71-81页 |
·烧蚀等离子体的研究背景 | 第71页 |
·烧蚀等离子体扩散行为的数值模拟 | 第71-76页 |
·提出问题 | 第71页 |
·理论模型 | 第71-73页 |
·无量纲化 | 第73-74页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74-75页 |
·差分格式 | 第75页 |
·计算参数 | 第75-76页 |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6-80页 |
·烧蚀等离子体密度的时空演化 | 第76-77页 |
·烧蚀等离子体速度的时空演化 | 第77-78页 |
·烧蚀等离子体温度的时空演化 | 第78-79页 |
·烧蚀等离子体压强的时空演化 | 第79页 |
·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讨论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1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7-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