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低碳经济运行机制探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引言第11-22页
 一、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第11-17页
  (一) 低碳经济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第11-15页
  (二) 低碳经济研究的现状第15-17页
 二、完善的低碳经济运行机制是低碳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第17-18页
 三、构建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必然性第18-22页
  (一) 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第18-19页
  (二) 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第19-20页
  (三) 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维护大国地位的必然选择第20-22页
第一章 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框架、特征与运行条件第22-32页
 一、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内涵第22页
 二、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框架第22-27页
  (一) 运行主体第22-23页
  (二) 运行目标第23-24页
  (三) 运行动力第24-25页
  (四) 运行手段第25页
  (五) 绩效考核第25-27页
 三、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特征第27-28页
  (一) 运行动力从经济效益驱动到与生态效益并重第27页
  (二) 运行目标从单一到多重第27-28页
  (三) 绩效特征从从单一经济绩效到引入环境绩效第28页
 四、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条件第28-32页
  (一) 良好的制度环境第28-29页
  (二) 强大的法律保证第29-30页
  (三) 广泛的群众参与第30-31页
  (四) 积极的国际合作第31-32页
第二章 低碳经济运行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第32-39页
 一、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第32-35页
  (一) 以战略为导向发展低碳经济第32-33页
  (二) 提高能源效率第33-34页
  (三)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第34-35页
  (四)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第35页
 二、对我国的启示第35-39页
  (一) 发展低碳能源第36-37页
  (二) 打造低碳产业体系第37-38页
  (三) 引进和研发低碳技术第38-39页
第三章 我国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第39-50页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引导机制第39-41页
  (一) 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轨道第39-40页
  (二) 通过政策给予引导第40页
  (三) 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第40-41页
 二、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践行机制第41-44页
  (一) 构建利益诱导机制第41-43页
  (二) 提高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自觉性第43-44页
 三、建立以民众为主体的动员机制第44页
 四、建立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规范机制第44-45页
 五、建立以碳排放权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交易机制第45-46页
 六、建立以节能减排为主要任务的技术创新机制第46-48页
  (一) 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第47页
  (二) 温室气体收藏技术创新第47页
  (三) 温室气体核算技术创新第47-48页
  (四) 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第48页
 七、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要对象的环境绩效考核机制第48-50页
  (一) 设立专项考核机构第48页
  (二) 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第48-49页
  (三)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第49-50页
第四章 我国构建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的意义第50-61页
 一、理论意义第50-54页
  (一) 对环境产权理论的诠释第50-51页
  (二) 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第51-52页
  (三) 对生态经济理论的继承第52-53页
  (四)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化第53-54页
 二、实践意义第54-61页
  (一) 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54-55页
  (二) 有利于实践科学发展第55-56页
  (三) 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第56-57页
  (四) 有利于体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第57-59页
  (五) 有利于增加就业第59页
  (六) 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改善国际环境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eritrix与Hadoop的海量网络学术文献获取及并行处理研究
下一篇:欠发达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