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既有资源条件下保障农村教育的重要手段: 质量监控 | 第11-28页 |
一、质量监控: 面对经费短缺的积极行为 | 第13-18页 |
(一) “质量监控”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最薄弱的管理环节 | 第13-16页 |
(二) 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入学”,质量监控出现太多空白 | 第16-17页 |
(三) 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质量监控重要性日益突出 | 第17-18页 |
二、课题研究综述 | 第18-28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二) 课题及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安徽省六安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控的现状调查 | 第28-44页 |
一、调查实施 | 第28-29页 |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的现状 | 第29-44页 |
(一) 监控主体: 教育系统内部监控薄弱、外部监控空缺 | 第29-36页 |
(二) 监控对象: 被动应对,情绪抵触 | 第36-37页 |
(三) 监控实施: 内容狭窄、操作简单 | 第37-41页 |
(四) 监控效应: 责任主体作为有限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问题分析 | 第44-55页 |
一、问题的直接致因 | 第44-48页 |
(一) 对“监控”问题的狭隘认识 | 第44-45页 |
(二) 监控工作固有的难度 | 第45-46页 |
(三) 需要与任务的外在性导致监控动力不足 | 第46-47页 |
(四) 存在监控方案可行性问题 | 第47-48页 |
二、问题的根源性分析 | 第48-55页 |
(一) 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49页 |
(二) 我国集权制管理体制的局限 | 第49-50页 |
(三) 农村社会特有文化的影响 | 第50-55页 |
1、传统管理哲学的现实影响 | 第51页 |
2、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混乱及思想、行为的“失范” | 第51-52页 |
3、农村社区“潜规则”的消解作用 | 第52-55页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想 | 第55-85页 |
一、确立分步设计的思想方法 | 第55-64页 |
(一) 两个“认识上的问题”给我们的警示 | 第55-58页 |
(二) 策略选择——系统思考,分步实施 | 第58页 |
(三) 设计要求——从六个向度审视 | 第58-64页 |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督体系的构想 | 第64-80页 |
(一) 扩大监督力量,确立多元监督主体 | 第64-73页 |
(二) 丰富监督内容,改进监督方法,完善监督实施 | 第73-79页 |
(三) 努力解决监督动力不足问题 | 第79-80页 |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想 | 第80-85页 |
(一) 建立专门机构,提高信息收集能力 | 第81页 |
(二) 增强控制主体角色意识,明确岗位责任 | 第81-83页 |
(三) 健全制度程序,优化工作机制 | 第83-85页 |
附录1: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问题教育行政官员访谈提纲 | 第85-86页 |
附录2: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问题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 第86-87页 |
附录3: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政府及教育行政官员调查问卷 | 第87-90页 |
附录4: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中小学校长调查问卷 | 第90-92页 |
附录5: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