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9页 |
| ·实践背景 | 第12-14页 |
| ·理论背景 | 第14-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理论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实证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24-56页 |
| ·企业战略理论的历史演进与评述 | 第24-32页 |
| ·前期战略研究:内外匹配 | 第24-27页 |
| ·80年代的主导思想:由外而内 | 第27-31页 |
| ·90年代的主导思想:由内而外 | 第31页 |
| ·企业战略理论评述 | 第31-32页 |
| ·企业能力理论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32-42页 |
| ·企业能力理论文献回顾 | 第32-40页 |
| ·企业能力理论评述 | 第40-42页 |
|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 第42-55页 |
|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 第42-51页 |
|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3 企业能力: 截面结构和纵向引擎 | 第56-81页 |
| ·企业能力截面分析:静态结构 | 第56-68页 |
| ·企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 第56-58页 |
| ·企业资源、知识和能力 | 第58-62页 |
| ·企业能力体系:层次和分类 | 第62-66页 |
| ·企业能力的经济特征 | 第66-68页 |
| ·企业能力反思 | 第68-71页 |
| ·企业能力是静态和动态能力的矛盾统一体 | 第68-70页 |
| ·关于企业能力的基本假设 | 第70-71页 |
| ·企业动态能力剖析:纵向引擎 | 第71-80页 |
| ·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 | 第71-73页 |
| ·企业动态能力的本质内涵 | 第73-76页 |
| ·企业动态能力的外在表现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4 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三维模型 | 第81-99页 |
| ·演化的本质 | 第81-87页 |
| ·自然选择:达尔文主义 | 第81-82页 |
| ·管理适应:拉马克主义 | 第82-83页 |
| ·综合演化 | 第83-84页 |
| ·共同演化 | 第84-87页 |
| ·企业组织演化的研究框架 | 第87-96页 |
| ·企业组织演化的内容特征 | 第87-89页 |
| ·企业组织演化的过程阶段 | 第89-93页 |
| ·企业组织演化的内外情境 | 第93-96页 |
| ·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三维模型构建 | 第96-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5 内容维度:知识演化、影响因素和调节机制 | 第99-124页 |
| ·知识(链)演化是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本质 | 第99-104页 |
| ·知识演化循环 | 第99-101页 |
| ·基于知识链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 | 第101-104页 |
| ·演化影响因素 | 第104-117页 |
| ·内部组织因素 | 第105-114页 |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114-116页 |
| ·战略意图因素 | 第116-117页 |
| ·调节机制 | 第117-122页 |
| ·企业内部的组织学习机制 | 第117-121页 |
| ·企业之间的知识联盟机制 | 第121-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 6 情境维度:环境关系、管理景框和推动机制 | 第124-146页 |
|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 第124-128页 |
| ·环境决定论 | 第124-125页 |
| ·自由意志论 | 第125-128页 |
| ·新视角 | 第128页 |
| ·管理景框 | 第128-136页 |
| ·外部环境:四种竞争环境 | 第128-130页 |
| ·内部条件:四类组织形式 | 第130-136页 |
| ·推动主体及其行为机制 | 第136-144页 |
| ·涌现式过程:环境推动机制 | 第137-139页 |
| ·指导式过程:高层管理者推动机制 | 第139-140页 |
| ·增强式过程:基层管理者推动机制 | 第140-142页 |
| ·转变式过程:共同推动机制 | 第142-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 7 过程维度:阶段模型、过程悖论和化解机制 | 第146-166页 |
| ·演化过程阶段模型 | 第146-151页 |
| ·渐进性变革周期 | 第147-150页 |
| ·革命性变革周期 | 第150-151页 |
| ·过程悖论和解决的基本思想 | 第151-156页 |
| ·动态能力演化过程悖论 | 第151-155页 |
| ·解决悖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55-156页 |
| ·悖论化解机制 | 第156-164页 |
| ·选择机制 | 第157-158页 |
| ·空间分离机制 | 第158-160页 |
| ·时间分离机制 | 第160-161页 |
| ·整合机制 | 第161-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 8 实证分析:案例考察和思考 | 第166-186页 |
| ·东方公司开发南京1912时尚街区的“增强式”动态能力演化 | 第166-172页 |
| ·公司发展背景 | 第166-167页 |
| ·东方公司动态能力演化的三维考察 | 第167-171页 |
| ·本案总结与启示 | 第171-172页 |
| ·江阴比图公司开发上游产业的“指导式”动态能力演化 | 第172-177页 |
| ·公司转型背景 | 第172-174页 |
| ·江阴比图动态能力演化的三维观察 | 第174-177页 |
| ·本案总结与启示 | 第177页 |
| ·苏宁电器从空调零售到综合电器连锁的“转变式”动态能力演化 | 第177-184页 |
| ·公司历史演进和发展 | 第177-180页 |
| ·苏宁电器动态能力演化的三维观察 | 第180-184页 |
| ·本案总结与启示 | 第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4-186页 |
| 9 结语 | 第186-189页 |
|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186-187页 |
|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87-1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9-202页 |
| 后记 | 第202-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