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34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导向原理 | 第18-23页 |
·轮轨间的作用力 | 第18-21页 |
·刚性轮对的导向 | 第21页 |
·独立车轮轮对的导向 | 第21-22页 |
·独立车轮轮座的导向 | 第22-23页 |
·独立车轮的研究发展 | 第23-32页 |
·独立车轮的踏面设计 | 第24-25页 |
·独立车轮转向架 | 第25-28页 |
·耦合轮对 | 第28-29页 |
·主动悬挂技术 | 第29-3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独立车轮的踏面设计 | 第34-60页 |
·踏面设计的发展 | 第34-37页 |
·踏面的发展 | 第34页 |
·踏面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34-35页 |
·踏面设计的要求 | 第35-37页 |
·踏面反推法设计理论与实现 | 第37-49页 |
·轮轨接触角踏面反推法理论 | 第37-38页 |
·轮轨接触角反推法的实现 | 第38-43页 |
·踏面反推法的计算机实现 | 第43页 |
·反推法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独立车轮踏面设计实例 | 第49-54页 |
·原型的独立车轮踏面 | 第49-51页 |
·新设计的独立车轮踏面 | 第51-53页 |
·轮轨间隙的影响 | 第53-54页 |
·踏面反推法的推广应用 | 第54-59页 |
·等效斜率和接触角的关系 | 第54-55页 |
·基于LM踏面的踏面改进 | 第55-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独立车轮耦合转向架导向性能研究 | 第60-82页 |
·独立车轮耦合转向架 | 第60-61页 |
·独立车轮单轴耦合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研究 | 第61-73页 |
·曲线通过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61-66页 |
·曲线通过仿真 | 第66-73页 |
·独立车轮耦合转向架的直线复位性能研究 | 第73-77页 |
·理论分析 | 第73-75页 |
·仿真分析 | 第75-77页 |
·耦合机构的结构实现 | 第77-80页 |
·耦合机构 | 第78-79页 |
·耦合机构设计实例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4章 自调节独立车轮的导向性能分析 | 第82-99页 |
·自调节独立车轮的走行部 | 第82-84页 |
·自调节独立车轮的走行部 | 第82-83页 |
·自动调节的独立车轮的导向原理 | 第83页 |
·连杆的作用 | 第83-84页 |
·自调节车轮轮副的运动基本特性 | 第84-88页 |
·走行部的运动方程 | 第84-87页 |
·轮副摇头运动的频率和阻尼比 | 第87-88页 |
·自调节轮副的车轮踏面设计 | 第88-90页 |
·曲线通过性能仿真 | 第90-95页 |
·车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90-92页 |
·仿真结果 | 第92-94页 |
·轮副初始安装不平行度的影响 | 第94-95页 |
·自调节车轮的主动导向控制 | 第95-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独立车轮轮对的主动导向 | 第99-126页 |
·独立车轮轮对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99-106页 |
·独立车轮轮对的导向性分析 | 第99-101页 |
·独立车轮轮对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独立车轮轮对的主动导向原理 | 第102-106页 |
·基于转速差的独立车轮轮对的主动导向 | 第106-114页 |
·导向原理 | 第106-109页 |
·仿真分析 | 第109-112页 |
·控制增益的稳定区域 | 第112-114页 |
·非线性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114-116页 |
·非线性的仿真模型 | 第114页 |
·作动器的模型 | 第114-115页 |
·非线性模型的仿真结果 | 第115-116页 |
·独立车轮轮对的主动导向与稳定性的集成控制 | 第116-119页 |
·稳定性的主动控制方法 | 第116-117页 |
·稳定性与导向的集成控制方法 | 第117页 |
·仿真分析 | 第117-119页 |
·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器参数优化 | 第119-124页 |
·控制的参数优化问题 | 第119-120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120-121页 |
·控制器的参数优化 | 第121-123页 |
·优化结果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轮毂电机独立车轮的主动导向 | 第126-146页 |
·轮毂电机 | 第126-127页 |
·轮毂电机 | 第126页 |
·使用轮毂电机的独立车轮转向架 | 第126-127页 |
·基于左、右车轮转速差的主动导向 | 第127-136页 |
·基于左、右车轮转速差的导向原理 | 第127-130页 |
·导向性能的仿真分析 | 第130-135页 |
·控制增益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与耦合轮对的关系 | 第136-138页 |
·耦合轮对 | 第137页 |
·转速主动控制与耦合轮对的关系 | 第137-138页 |
·非线性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138-140页 |
·非线性的仿真模型 | 第139页 |
·非线性模型的仿真结果 | 第139-140页 |
·轮毂电机独立车轮轮对的主动导向与稳定性的集成控制 | 第140-144页 |
·稳定性的主动控制 | 第140-141页 |
·“天棚弹簧” | 第141-142页 |
·主动导向与稳定性的集成控制 | 第142页 |
·仿真分析 | 第142-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结论 | 第146-147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7-148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附录A 新踏面的外形轮廓坐标值 | 第156-158页 |
附录B 低地板车辆参数 | 第158-161页 |
附录C 自调节轮副车辆参数 | 第161-162页 |
附录D 转向架式独立车轮轮对车辆参数 | 第162-16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