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气体燃料内燃机论文--理论论文

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模拟计算和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5页
   ·前言第9-10页
   ·天然气发动机发展历程及前景第10-11页
   ·天然气作为发动机燃料的主要优点及其主要特性第11-12页
   ·天然气发动机技术研究现状第12-26页
     ·火花点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第12-19页
     ·CNG/柴油双燃料引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第19-20页
     ·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第20-26页
   ·CFD 模拟计算在发动机开发中的应用现状第26-31页
     ·化学动力学机理第27-29页
     ·CFD 多维模拟软件第29-30页
     ·CFD 与化学动力学耦合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第30-31页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31-35页
第二章 CFD 计算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第35-58页
   ·湍流流动模型第35-39页
     ·湍流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组第35-36页
     ·湍流物理量时均值定义及运算规则第36-37页
     ·湍流 Reynolds 时均方程第37-38页
     ·k-ε湍流模型第38-39页
   ·化学动力学模型第39-51页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第39-40页
     ·天然气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第40-43页
     ·天然气化学动力学简化模型第43-50页
     ·简化机理有效性的验证第50-51页
   ·CFD 与化学动力学机理的耦合第51-52页
   ·数值计算方法第52-56页
     ·有限容积离散方法第52-54页
     ·多变量耦合方程的求解—SIMPLE 解耦方法第54-55页
     ·网格结构第55-56页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发动机燃烧系统设计、试验、模型验证及模拟计算中若干问题的研究第58-78页
   ·复合供气压缩着火天然气发动机设计第58-62页
     ·燃烧室结构第59页
     ·天然气复合供气系统第59-61页
     ·辅助措施第61页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61-62页
   ·复合供气天然气发动机试验结果第62-67页
     ·试验台架组成第62-64页
     ·喷气速率的标定第64页
     ·复合供气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的实验分析第64-67页
   ·模型的验证第67-71页
     ·计算网格第67-68页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68-71页
   ·模拟计算中若干问题的研究第71-77页
     ·着火时刻的判断第72-73页
     ·网格对计算的影响第73-76页
     ·计算步长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燃烧过程模拟计算第78-123页
   ·不同供气模式下着火和燃烧机理分析第78-104页
     ·进气道供气模式下着火和燃烧机理分析第78-86页
     ·缸内供气模式下着火和燃烧机理分析第86-92页
     ·复合供气模式下着火和燃烧机理分析第92-104页
   ·燃烧室几何形状对气体流动的影响第104-115页
     ·连接通道直径对气流运动的影响第106-109页
     ·连接通道倾度对气流运动的影响第109-110页
     ·通道位置对气流运动的影响第110-112页
     ·连接通道形状对气流运动的影响第112-114页
     ·副燃烧室形状对气流运动的影响第114-115页
   ·燃烧室几何形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115-121页
     ·通道直径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第116-117页
     ·通道倾角对着火和燃烧过程的影响第117-118页
     ·通道位置对着火和燃烧过程的影响第118-119页
     ·通道形状对着火和燃烧的影响第119-120页
     ·副室形状对着火和燃烧的影响第120-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五章 扩大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运行范围的研究第123-143页
   ·改善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起动性及扩展稀燃界限的研究第123-133页
     ·助燃添加剂改善发动机起动性和稀燃界限的试验研究第125-130页
     ·助燃添加剂改善着火性能机理的 CFD 研究第130-133页
   ·扩大压燃式天然气发动机高负荷运行范围的研究第133-141页
     ·扩大压缩着火天然气发动机高负荷运行范围的CFD 研究第135-138页
     ·扩大复合供气天然气发动机运行范围的试验研究第138-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43-146页
   ·全文总结第143-145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145-146页
创新点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58-159页
附录第159-162页
致 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影响评价
下一篇:西藏双湖地区托纳木区块油气成藏构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