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5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8-9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和特点 | 第9-11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 第9-10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 | 第11-14页 |
| ·碳系负极材料 | 第11-13页 |
| ·非碳系负极材料 | 第13-14页 |
| ·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质溶液 | 第14-15页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 | 第15-21页 |
| ·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前景 | 第21-25页 |
| 第二章 实验仪器药品及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 ·材料制备 | 第25-27页 |
| ·高温固相法 | 第25-26页 |
| ·共沉淀合成前驱体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电池的装配 | 第27-29页 |
| ·结构表征(XRD 衍射实验)及形貌表征 | 第29页 |
| ·充放电测试 | 第29-30页 |
| ·电化学测试 | 第30-31页 |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30-31页 |
|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1页 |
| ·热稳定性(DSC)测试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LiNi_(0.8-x)M_xCo_2O_2(M=Mg、Al、La)的制备及性能 | 第32-42页 |
| ·前言 | 第32-33页 |
| ·LiNi_(0.8-x)M_xCO_2O_2(M=Mg、Al、La)材料制备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 ·掺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LiMg_xNi_(0.8-x)Co_(0.2)O_2) | 第33-36页 |
| ·掺铝对材料性能的影响(LiAl_xNi_(0.8-x)Co_(0.2)O_2) | 第36-37页 |
| ·掺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LiLa_xNi_(0.8-x)Co_(0.2)O_2) | 第37-38页 |
| ·LiNi_(0.8-x)M_xCo_2O_2的XRD 分析 | 第38-40页 |
| ·LiNi_(0.8-x)M_xCo_2O_2的SEM 分析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LiNi_(1/3)Mn_(1/3)Co_(1/3)O_2的制备与性能 | 第42-60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材料制备 | 第42-43页 |
| ·LiNi_(1/3)Mn_(1/3)Co_(1/3)O_2的制备 | 第42-43页 |
| ·LiCoO_2、LiNiO2材料的制备 | 第4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 ·LiNi_(1/3)Mn_(1/3)Co_(1/3)O_2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 ·烧结温度对材料结构及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 ·热处理时间对材料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PH 值对材料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 ·不同Li/(Ni+Co+Mn)值对材料的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1页 |
| ·SEM 分析 | 第51-52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2-55页 |
| ·不同充放电压范围下的充放电性能 | 第52-54页 |
| ·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性能 | 第54-55页 |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55-56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56-57页 |
| ·热稳定性 DSC 分析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 第五章 LiNi_(1/2)Mn_(1/2)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0-69页 |
| ·前言 | 第60页 |
| ·材料制备 | 第60-6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61-62页 |
| ·SEM 分析 | 第62页 |
| ·电化学性能 | 第62-67页 |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 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