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写说明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前言 | 第16-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 1.材与仪器 | 第1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 2.实验方法 | 第17-29页 |
| ·PRRSV M、N基因的扩增 | 第17-20页 |
| ·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0-23页 |
| ·PRRSV N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32a-N构建 | 第23页 |
| ·重组核衣壳(N)蛋白基因的表达、鉴定与纯化 | 第23-27页 |
| ·间接rN-ELISA的初步建立 | 第27-29页 |
| 试验结果 | 第29-43页 |
| 1.靶基因RT-PCR扩增结果 | 第29页 |
| 2.重组质粒pMD18T-M与pMD18T-N的鉴定 | 第29-34页 |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29-30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0页 |
| ·重组质粒序列分析 | 第30-34页 |
| 3.原核表达载体PET-32a-N的构建 | 第34-36页 |
| ·重组质粒pET-32a-N的PCR鉴定 | 第34页 |
| ·重组质粒pET-32a-N的酶切鉴定 | 第34-36页 |
| 4 PRRSV重组核衣壳蛋白(N)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鉴定 | 第36-40页 |
| ·重组质粒转化进E.coli BL21后的PCR及酶切鉴定 | 第36页 |
| ·重组核衣壳(N)蛋白的初步表达鉴定 | 第36-37页 |
| ·重组蛋白最佳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7页 |
| ·重组表达蛋白细胞定位分析 | 第37-38页 |
| ·重组蛋蛋白纯化分析 | 第38-39页 |
| ·重组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blotting) | 第39页 |
| ·重组表达蛋白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 5.间接rN-ELISA的初步建立 | 第40-43页 |
| ·抗原和血清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 ·间接rN-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40-41页 |
| ·交叉反应试验 | 第41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41-42页 |
| ·间接rN-ELISA与HerdChek 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50页 |
| 1.PRRSV M、N基因与N基因的RT-PCR | 第43页 |
| 2.PRRSV M、N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 3.PRRSV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45-46页 |
| 4.PRRSV重组核衣壳(N)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46-48页 |
| 5.间接rN-ELISA与IDEXX HerdChek ELISA检测结果的比较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