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2-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4 研究总体思路 | 第13-15页 |
2 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 第15-40页 |
2.1 关于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的概念、分类 | 第15-16页 |
2.2 我国针对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有关政策和实践 | 第16-17页 |
2.3 国内退耕还林及其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2.4 国外退耕还林及其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5 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理论研究 | 第23-39页 |
2.5.1 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 | 第24-30页 |
2.5.2 生态安全理论研究 | 第30-34页 |
2.5.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研究 | 第34-36页 |
2.5.4 关于林下植被对林分健康影响的研究 | 第36-39页 |
2.6 退耕还林植被恢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39-40页 |
3 岷山地区概况 | 第40-55页 |
3.1 地理位置、面积 | 第40页 |
3.2 自然条件 | 第40-43页 |
3.2.1 地质、地貌 | 第40页 |
3.2.2 土壤 | 第40-41页 |
3.2.3 气候 | 第41页 |
3.2.4 植物 | 第41-43页 |
3.2.5 动物 | 第43页 |
3.2.6 水文 | 第43页 |
3.3 岷山社会与经济概况 | 第43-45页 |
3.3.1 人口及其结构与分布 | 第43页 |
3.3.2 交通 | 第43-44页 |
3.3.3 土地利用结构 | 第44页 |
3.3.4 产业与产值 | 第44页 |
3.3.5 政策与发展 | 第44-45页 |
3.4 岷山自然与资源、社会与经济条件评价 | 第45-47页 |
3.5 岷山地区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现状与分析 | 第47-54页 |
3.5.1 区域面积与退耕还林规模 | 第47页 |
3.5.2 区域退耕还林措施种类、模式和技术 | 第47-48页 |
3.5.3 区域退耕还林存在问题 | 第48-50页 |
3.5.4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50-51页 |
3.5.5 存在问题问卷调查 | 第51-54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54-55页 |
4 退耕还林的基础理论体系及其层次培育理念 | 第55-70页 |
4.1 退耕还林生态学理论 | 第55-60页 |
4.1.1 基础生态学理论 | 第55-59页 |
4.1.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59-60页 |
4.2 退耕还林的森林培育学理论 | 第60页 |
4.3 植被恢复的生态系统经营与生态服务功能理论 | 第60页 |
4.4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 第60-61页 |
4.5 岷山退耕还林基于生态健康理论的层次培育理念 | 第61-67页 |
4.5.1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应用性 | 第61页 |
4.5.2 人工林培育所面临的健康问题 | 第61-63页 |
4.5.3 人工林培育理念的健康挑战 | 第63-64页 |
4.5.4 人工林层次培育理念的提出 | 第64页 |
4.5.5 种植点配置格局与层次培育 | 第64-65页 |
4.5.6 整地方式与层次培育 | 第65页 |
4.5.7 幼林抚育与层次培育 | 第65-66页 |
4.5.8 抚育间伐与层次培育 | 第66-67页 |
4.6 对植被恢复生态健康问题的认识 | 第67-68页 |
4.7 岷山地区退耕还林应遵循的基本原理 | 第68-69页 |
4.7.1 生态学原理 | 第68页 |
4.7.2 经济学原理 | 第68-69页 |
4.7.3 系统学原理 | 第69页 |
4.8 小结 | 第69-70页 |
5 岷山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影响研究 | 第70-91页 |
5.1 岷山地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关系研究 | 第70-79页 |
5.1.1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70-71页 |
5.1.2 植物各科植物种数量分析 | 第71页 |
5.1.3 各科植物生长分布生境数量 | 第71页 |
5.1.4 不同生境所分布的植物种数 | 第71-74页 |
5.1.5 植物种分布生境数量范围 | 第74-75页 |
5.1.6 海拔范围与植物分布 | 第75-76页 |
5.1.7 岷山地区植物多样性评价及其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 第76-78页 |
5.1.8 讨论 | 第78-79页 |
5.2 岷山地区退耕还林人工林植被恢复效果分析 | 第79-85页 |
5.2.1 调查对象和项目 | 第79页 |
5.2.2 岷山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健康效果分析 | 第79-85页 |
5.3 岷山地区原始林与次生林林分特征的生态健康参照作用 | 第85-88页 |
5.4 小结 | 第88-91页 |
6 岷山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因子研究 | 第91-107页 |
6.1 方法、目的与意义 | 第91页 |
6.2 生态健康因子间关系系统诊断 | 第91-99页 |
6.2.1 系统诊断简介 | 第91-92页 |
6.2.2 系统诊断过程 | 第92页 |
6.2.3 人工林生态健康因子选择及其关系判断矩阵 | 第92页 |
6.2.4 人工林生态健康因子因果链、影响域和影响强度 | 第92-94页 |
6.2.5 人工林生态健康因子层次结构 | 第94页 |
6.2.6 人工林生态健康根子因子分析 | 第94-97页 |
6.2.7 人工林生态健康因子关系分析 | 第97-99页 |
6.3 退耕还林生态健康性关键因子层次分析 | 第99-106页 |
6.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99页 |
6.3.2 层次分析法步骤 | 第99-102页 |
6.3.3 人工林生态健康关键因子层次分析 | 第102-106页 |
6.4 小结 | 第106-107页 |
7 岷山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 第107-123页 |
7.1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第107-108页 |
7.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 第107页 |
7.1.2 制定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107-108页 |
7.2 活力和组织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8页 |
7.3 评价指标体系解释 | 第108-122页 |
7.3.1 指标因子选择 | 第108页 |
7.3.2 树种适应性健康评价指标 | 第108-111页 |
7.3.3 关于因子权重和健康状态界定 | 第111-115页 |
7.3.4 人工林健康状态综合判断 | 第115-122页 |
7.3.5 人工林健康状态综合判断模型系统 | 第122页 |
7.4 小结 | 第122-123页 |
8 岷山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密度研究 | 第123-142页 |
8.1 林分健康密度的提出 | 第123页 |
8.2 林分健康密度有关定义 | 第123-125页 |
8.3 研究方法 | 第125页 |
8.4 模型系统输入 | 第125页 |
8.5 模型系统计算 | 第125页 |
8.6 模型系统功能输出 | 第125页 |
8.7 模拟模型数据库系统设计 | 第125-130页 |
8.7.1 数据库操作 | 第125页 |
8.7.2 模型基本参数求算 | 第125-127页 |
8.7.3 投影指数求算模型 | 第127页 |
8.7.4 郁闭度求算模型 | 第127页 |
8.7.5 空隙度求算模型 | 第127页 |
8.7.6 光斑度求算模型 | 第127-130页 |
8.8 太阳入射角—株数密度—树冠投影因子模拟 | 第130-136页 |
8.8.1 各级林分健康密度与树高、冠长、冠幅间关系 | 第130-133页 |
8.8.2 岷山地区树高与林分健康密度模拟 | 第133-136页 |
8.9 林分健康密度模拟Visual Foxpro源程序 | 第136-138页 |
8.10 林分健康密度估算Visual Foxpro源程序 | 第138-142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0页 |
导师介绍 | 第150-152页 |
导师介绍 | 第152-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