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宽严相济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0-12页 |
·含义 | 第12-13页 |
·基本内涵 | 第13-15页 |
·轻罪刑事政策与重罪刑事政策的结合 | 第13-14页 |
·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司法政策的结合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条件 | 第15-21页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的基础 | 第15-16页 |
·确立新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 | 第15页 |
·理性调节 | 第15-16页 |
·完善“后单位时代”、“后身份制时代”治理模式 | 第16页 |
·建立预防——打击的良性互动格局 | 第16页 |
·理性司法是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基础 | 第16-17页 |
·制度建设是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在认识环节上的不适应 | 第17-18页 |
·在执行环节上的不适应 | 第18-19页 |
·在评价环节上的不适应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加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的原因 | 第21-25页 |
·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原因 | 第21-23页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理论上缺乏全面性 | 第22页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缺乏激励机制 | 第22页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面临的形势严峻 | 第22-23页 |
·执法观念不适应 | 第23页 |
·宽严标准不明确 | 第23页 |
·我国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条件和原因 | 第23-25页 |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符合国际趋势 | 第23-24页 |
·贯彻对犯罪人处罚的目的 | 第24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建构 | 第25-39页 |
·继续削减死刑的适用,废除绝对确定的死刑 | 第25-26页 |
·逐步削减和废除财产犯罪的死刑适用 | 第25页 |
·完善立法技术,削减死刑适用 | 第25-26页 |
·完善司法程序,规范量刑标准,使得宽严有理 | 第26页 |
·提高有期徒刑数罪并罚的最高刑期 | 第26-27页 |
·将罚金刑提升为特殊主刑,大幅度增加罚金刑的适用范围 | 第27页 |
·完善酌定量刑环节,促进社会稳定 | 第27-28页 |
·明确宽严适用对象,统一适用标准 | 第28页 |
·推行司法创新,完善相关细则 | 第28-34页 |
·扩大不起诉范围 | 第28-30页 |
·刑事和解制度 | 第30-32页 |
·社区矫正制度 | 第32-33页 |
·辩诉交易制度 | 第33页 |
·暂缓起诉制度 | 第33-34页 |
·前科消灭制度 | 第34页 |
·完善缓刑制度,预防和控制犯罪 | 第34-37页 |
·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素质,保障当事人权益 | 第37-39页 |
·探索快速办理机制,建立快速审理“绿色通道” | 第37-38页 |
·构建科学合理的的考评机制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刑事立法和司法中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注意事项 | 第39-41页 |
·要在法律范围内做到宽严有度 | 第39页 |
·要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 第39页 |
·要处理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严打”的关系 | 第39-41页 |
第六章 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意义 | 第41-43页 |
·有利于实现人权保障与惩治犯罪的最佳平衡 | 第41页 |
·有利于实现国家司法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 第41页 |
·有利于立法宗旨的实现 | 第41页 |
·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 第41-42页 |
·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执行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