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诉讼谦抑论

导言第1-24页
 一、刑事诉讼谦抑理论的提出第14-16页
 二、刑事诉讼谦抑的基本含义第16-21页
 三、刑事诉讼谦抑思想溯源第21-24页
第一章 刑事诉讼谦抑的历史彰显第24-52页
 一、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第26-40页
  (一) 仪式化的神权主义刑事诉讼第27-28页
  (二) 刑罚化的君(国)权主义刑事诉讼第28-34页
  (三) 谦抑化的民权主义刑事诉讼第34-40页
 二、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演进第40-43页
 三、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更替第43-46页
 四、刑事裁判权的历史位移第46-50页
 五、刑事被追诉人诉讼地位及权利的历史变迁第50-52页
第二章刑事诉讼谦抑的现实蕴涵第52-92页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中的谦抑理念第52-60页
  (一) 刑事程序法定第52-55页
  (二) 无罪推定第55-57页
  (三) 刑事诉讼诚信第57-60页
 二、刑事诉讼中的克制第60-71页
  (一) 强制性措施限制适用与适度原则第60-62页
  (二) 保释制度第62-67页
  (三) 令状制度第67页
  (四) 犹豫制度第67-71页
 三、刑事诉讼中的妥协第71-84页
  (一) 刑事诉讼中的和解第72-76页
  (二) 刑事诉讼中的协商第76-80页
  (三) 辩诉交易第80-84页
 四、刑事诉讼中的宽容第84-92页
  (一) 陪审制度第84-87页
  (二) 不利益变更之禁止第87-88页
  (三) 一事不再理与禁止双重危险第88-92页
第三章 刑事诉讼谦抑的法理基础第92-117页
 一、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刑事诉讼谦抑第93-94页
 二、刑事诉讼谦抑的犯罪社会学基础第94-101页
 三、刑事诉讼谦抑的刑法学基础第101-111页
 四、刑事诉讼谦抑的刑事政策学基础第111-117页
第四章刑事诉讼谦抑的宪政基础第117-136页
 一、宪政的基本内涵第117-122页
 二、宪政视野中的权力第122-128页
 三、宪政视野中的权利第128-131页
 四、宪政对刑事诉讼谦抑的影响第131-136页
第五章 刑事诉讼谦抑的道德基础第136-159页
 一、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关系第136-141页
 二、近现代道德的发展趋向第141-152页
  (一) 自由主义与道德多元化第142-144页
  (二) 平等观念与道德的非对抗性第144-149页
  (三) 博爱观念与人道主义第149-152页
 三、道德变迁与刑事诉讼谦抑理念的彰显第152-159页
第六章刑事诉讼谦抑的价值评判第159-185页
 一、被追诉人的不脱离社会权和复归社会权第159-162页
 二、解决纠纷与维护秩序第162-166页
 三、刑事诉讼中的有限理性与非理性第166-171页
 四、社会的总价值与总福利第171-175页
 五、社会宽容与多样性第175-185页
第七章刑事诉讼谦抑的限度界定第185-197页
 一、社会民众的心理第185-188页
 二、国家统治的实力第188-190页
 三、国家治理的方式第190-197页
第八章 刑事诉讼谦抑的中国之路第197-219页
 一、中国刑事诉讼谦抑的现状考察第197-200页
  (一) 刑事诉讼立法方面第198页
  (二) 刑事诉讼司法方面第198-200页
 二、中国刑事诉讼谦抑的影响因素第200-206页
  (一) 社会民众心理方面的因素第200-202页
  (二) 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因素第202-204页
  (三) 社会经济体制方面的因素第204-206页
 三、中国刑事诉讼谦抑的制度建设第206-213页
  (一) 刑事程序法定第207-208页
  (二) 无罪推定与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第208-209页
  (三) 强制性措施限制适用与适度第209页
  (四) 令状制度第209-210页
  (五) 保释制度第210-211页
  (六) 犹豫制度第211页
  (七) 不利益变更之禁止第211-212页
  (八) 一事不再理与禁止双重危险第212-213页
 四、中国刑事诉讼谦抑的理念培养第213-219页
参考文献第219-225页
后记第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阶Hamilton系统与椭圆共振边值问题
下一篇:天津蔬菜种业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