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路并网型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器的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 ·世界范围内的能源问题与光伏发电 | 第6-7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发展 | 第7-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原理和搜索算法 | 第11-25页 |
| ·太阳能电池的特性 | 第11-14页 |
| ·太阳能电池单体的原理 | 第11-13页 |
| ·温度和光照对光伏组件输出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算法 | 第15-25页 |
| ·非自寻优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 | 第15-16页 |
| ·自寻优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 | 第16-25页 |
| ·爬山法 | 第16-17页 |
| ·增量阻抗法 | 第17-20页 |
| ·两种自寻优算法的对比和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 | 第20-22页 |
| ·变步长事件记录法寻优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25-33页 |
|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几种拓扑结构及其最大功率跟踪 | 第25-28页 |
| ·多支路的并网逆变器及最大功率跟踪 | 第28页 |
| ·系统的整体控制方案 | 第28-33页 |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3-52页 |
| ·Boost 电路分析 | 第33-37页 |
| ·电流连续工作状态 | 第33-34页 |
| ·电流断续工作状态 | 第34-35页 |
| ·小信号分析 | 第35-37页 |
| ·Boost电路设计 | 第37-48页 |
| ·Boost 电路参数设计 | 第37-41页 |
| ·Boost 电路控制回路设计 | 第41-44页 |
| ·Boost 电路驱动电路和缓冲电路设计 | 第44-46页 |
| ·Boost 电路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46页 |
| ·辅助电源的设计 | 第46-48页 |
| ·微处理器及其周边电路设计 | 第48-52页 |
| ·PIC16F877 简介 | 第48-49页 |
| ·PIC16F877 单片机系统电路 | 第49页 |
| ·A/D 采集和 D/A 转换电路 | 第49-50页 |
| ·通讯电路的设计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2-56页 |
| ·单片机软件设计 | 第52-55页 |
| ·PIC 单片机 C 语言编程简介 | 第52页 |
| ·PIC16F877 程序设计 | 第52-55页 |
|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7页 |
| ·功率电路实验波形 | 第56-5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 ·阻性负载对比实验 | 第58-60页 |
| ·跟踪效果评价实验 | 第60-62页 |
| ·多支路光伏跟踪实验 | 第62-65页 |
| ·变换器的效率 | 第65-6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 ·本论文的贡献和特点 | 第67页 |
|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