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死刑复核程序问题研究

前言第1-9页
第一部分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第9-15页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与特征第9-11页
  (一)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第9-10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征第10-11页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理论渊源及其功能第11-15页
  (一) 死刑复核程序的理论渊源第11-13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第13-15页
第二部分 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演进与比较考察第15-23页
 一、死刑复核的历史渊源第15-17页
  (一) 中央专门机关进行复核,国家最高统治者最终决定第15-16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细密复杂,决定死刑慎之又慎第16-17页
  (三)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错杀、冤杀,控制死刑适用量第17页
 二、死刑复核的近现代发展第17-20页
  (一) 死刑复核的雏形时期第17-18页
  (二) 死刑复核的发展过程第18-20页
 三、其他国家以及国际法律文件中的死刑救济制度第20-23页
  (一) 必须经过公正的审判程序第20-21页
  (二) 必须给予被告人以充分的救济机会第21-22页
  (三) 在穷尽所有救济手段之前不应被执行死刑第22页
  (四) 尽量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第22-23页
第三部分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与反思第23-32页
 一、死刑核准权的下放第23-26页
  (一) 死刑案件核准权的四次集中授权第23-24页
  (二) 死刑案件一审权的一次短期下放第24页
  (三) 毒品犯罪死刑案件核准权的三次单独授权第24-26页
 二、死刑核准权下放的弊端第26-28页
  (一) 违背了设立死刑复核程序的本意第26页
  (二) 部分死刑案件的二审程序与复核程序合二为一第26-27页
  (三) 在刑事诉讼法、刑法修改后失去了法律依据第27页
  (四) 造成了死刑标准的差异,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第27-28页
  (五) 不利于国家对死刑适用的宏观控制第28页
 三、死刑复核程序现有的缺陷第28-32页
  (一) 死刑复核程序的行政性第28页
  (二) 死刑复核程序的秘密性第28-30页
  (三) 监督色彩浓厚,权利救济功能不足第30-32页
第四部分 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第32-51页
 一、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第34-36页
  (一) 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第34-35页
  (二) 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第35页
  (三) 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并有利于确保案件正确性第35-36页
  (四) 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第36页
 二、死刑复核之制度完善第36-38页
  (一)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死刑复核庭第36-37页
  (二) 巡回法庭与死刑复核庭对于死刑案件进行两步复核第37页
  (三) 在审判委员会内设立专门的死刑委员会第37-38页
 三、死刑复核之证明制度完善第38-41页
  (一) 采用“确定无疑”的证明标准第38-40页
  (二) 确立相应的证据规则第40-41页
 四、死刑复核之程序完善第41-49页
  (一) 死刑案件实行强制上诉第41-42页
  (二) 死刑案件的二审一律开庭审理第42页
  (三) 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第42-47页
  (四) 实现死刑复核方式的多样化第47-48页
  (五) 确立审判组织成员“全体一致”原则第48-49页
 五、加强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后记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交通业的现代物流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
下一篇:抗胰岛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