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4-17页 |
| ·黑河流域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7页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关键问题 | 第18页 |
| ·研究总体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6页 |
|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用水概况 | 第20-28页 |
|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 ·区域地质与构造 | 第21-22页 |
| ·气象与水文 | 第22-26页 |
| ·社会经济与用水状况 | 第26-28页 |
| ·区域水循环 | 第28页 |
|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特征 | 第28-34页 |
| ·系统结构 | 第28-31页 |
| ·地下水流场与动态特征 | 第31-34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采样 | 第36-53页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应用原理 | 第36-49页 |
| ·水文循环中氢氧稳定同位素 | 第36-40页 |
| ·地下水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 第40-49页 |
| 第二节 采样方案与测试 | 第49-51页 |
| ·采样方案 | 第49-51页 |
| ·采样方法及样品测试 | 第51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特征 | 第53-69页 |
| 第一节 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 | 第53页 |
| 第二节 地表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 | 第53-55页 |
| 第三节 地下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 | 第55-60页 |
| ·水化学特征 | 第55-58页 |
| ·同位素特征 | 第58-60页 |
| 第四节 地下水年龄 | 第60-67页 |
| ·地下水放射性氖年龄 | 第60-63页 |
| ·地下水~(14)C年龄 | 第63-67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地下水循环规律 | 第69-99页 |
| 第一节 盆地地下水系统边界特征 | 第69-79页 |
| ·山区水循环特征 | 第69-73页 |
| ·山区与盆地之间水力联系 | 第73-75页 |
| ·张掖盆地与酒泉东盆地之间水力联系 | 第75-79页 |
| 第二节 盆地地下水补给特征 | 第79-87页 |
| ·山前戈壁带 | 第79-86页 |
| ·细土平原带 | 第86-87页 |
| 第三节 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特征 | 第87-92页 |
| ·地下水流系统特征 | 第87-89页 |
| ·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流变化 | 第89-92页 |
| 第四节 盆地地下水排泄特征 | 第92-95页 |
| ·泉排泄 | 第92-93页 |
| ·河床溢流排泄 | 第93-95页 |
| ·蒸发蒸腾与地下水开采 | 第95页 |
| 第五节 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 | 第95-97页 |
| ·地下水系统补给机制 | 第95-96页 |
| ·地下水循环模式 | 第96-97页 |
| 第六节 小结 | 第97-99页 |
| 第六章 地下水更新性探讨 | 第99-108页 |
| 第一节 地下水更新性分析指标及其意义 | 第99-100页 |
| ·分析指标及概念 | 第99-100页 |
| ·研究区地下水年龄与更新性之间关系 | 第100页 |
| 第二节 地下水更新速率估算原理及同位素模型 | 第100-103页 |
| ·基本原理 | 第100-101页 |
| ·同位素输入浓度 | 第101页 |
| ·同位素模型 | 第101-103页 |
| 第三节 研究区地下水更新速率估算 | 第103-105页 |
| ·模型应用讨论 | 第103-104页 |
| ·计算结果 | 第104-105页 |
| 第四节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 ·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 | 第106页 |
| ·深层地下水更新速率 | 第106-107页 |
| ·地下水更新速率垂向变化 | 第107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七章 地下水合理利用探讨 | 第108-111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附表 | 第114-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