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建构比较研究--基于对中英美主流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分析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引言 | 第8-21页 |
| ·现实问题 | 第8-10页 |
| ·上海世博形象与国家形象 | 第10-14页 |
| ·作为全球性媒介事件的上海世博会 | 第10-12页 |
| ·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 | 第12-14页 |
| ·研究上海世博形象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国家形象”研究的文献 | 第16-19页 |
| ·关于“世博会”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 ·提出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2. 上海世博形象的建构主义解读 | 第21-26页 |
|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 ·形象建构的两个模式 | 第22-24页 |
| ·媒介视野下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与“他者建构” | 第24-26页 |
| 3. 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上海世博形象建构的对比分析 | 第26-47页 |
| ·中西方媒体对世界三大全球性媒介事件的关注度分析 | 第27-29页 |
| ·日本爱知世博会与上海世博会 | 第29-34页 |
| ·在报道数量上 | 第30-31页 |
| ·在报道议题上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上海世博形象的建构对比 | 第34-45页 |
| ·报道量对比 | 第34-35页 |
| ·报道倾向性对比 | 第35-37页 |
| ·报道议题对比 | 第37-40页 |
| ·语态建构的对比:大喜大悲与以物悲以他悲 | 第40-42页 |
| ·角度建构的对比:国家形象与社会百态 | 第42-44页 |
| ·议题建构的对比:城市之内与城市之外 | 第44-45页 |
| ·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上海世博形象的小结 | 第45-47页 |
| 4 上海世博形象建构差异形成原因 | 第47-52页 |
| ·意识形态的差异 | 第47-48页 |
| ·媒介体制的差异 | 第48-50页 |
| ·现实原因: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变相转嫁方式 | 第50-51页 |
| ·主观与客观造成的媒介偏见 | 第51-52页 |
| 5. 对媒介形象建构的建议 | 第52-54页 |
| ·对媒介形象的“他者建构”不能一概而论 | 第52-53页 |
| ·积极地自我展示于媒介“自我建构” | 第53-54页 |
| 6 总结 | 第54-56页 |
| 参考书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