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第一部分 证候学与中风病规范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 证候的传统概念和特点 | 第15页 |
2 证候概念的现代诠释 | 第15-16页 |
3 证实质的研究 | 第16-18页 |
·证候与基因 | 第17-18页 |
·证候与体质 | 第18页 |
4 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 第18-22页 |
·病证互参,统一证候诊断 | 第19页 |
·宏观微观结合,界定证候分型 | 第19-21页 |
·融合数学方法,规范证候分类 | 第21-22页 |
·以方测证,明晰证候体系 | 第22页 |
5 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现状 | 第22-23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的建立思路 | 第25-36页 |
1 出血中风病因病机古今发挥 | 第25-30页 |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出血中风病因病机的现代阐释 | 第26-30页 |
2 出血中风急性期病机特点剖析 | 第30-32页 |
·风火相煽,瘀热偏重 | 第30-31页 |
·痰瘀胶结,互为恶患 | 第31页 |
·腑实痰热,壅助病势 | 第31-32页 |
·虚实夹杂,病证多变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页 |
3 出血中风急性期分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方法的提出 | 第32-35页 |
·阴阳辨证是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 | 第32-33页 |
·中风病阴阳辨证溯源 | 第33-34页 |
·出血中风病因病机从阴阳两方面的认识 | 第34-35页 |
4 出血中风急性期分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的初步构想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临床研究 | 第36-57页 |
1 临床试验方案 | 第36-39页 |
·病例来源 | 第36页 |
·病例选择 | 第36-37页 |
·临床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8-39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一般资料 | 第39-41页 |
·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初步分析 | 第41-46页 |
·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动态变化分析 | 第46-49页 |
·出血中风急性期“行标”辨证分型与阳类证、阴类证的归属性分析 | 第49-52页 |
·出血中风急性期“国标”辨证评分与阳类证、阴类证的相关性探讨 | 第52-5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7-64页 |
1 出血中风急性期简化量化辨证的必要性 | 第57页 |
2 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研究的方法 | 第57-58页 |
3 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量化辨证标准的初步制定 | 第58-60页 |
4 出血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探讨 | 第60-62页 |
5 阳类证、阴类证与“国标”、“行标”证型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62页 |
6 不足和展望 | 第62-64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