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登记公信力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6页
引言第16-20页
第一章 登记公信力总论第20-56页
 第一节 登记公信力历史生成及含义第20-34页
  一、登记公信力历史生成第20-28页
  二、登记公信力概念及内涵第28-34页
 第二节 登记公信力理论基础及分类第34-43页
  一、登记公信力理论基础第34-39页
  二、登记公信力的法律类型第39-43页
 第三节 登记公信力的价值关怀第43-56页
  一、登记公信力价值概说第43-44页
  二、登记公信力的安全价值第44-48页
  三、登记公信力的效率价值第48-54页
  四、结语第54-56页
第二章 登记公信力体系定位第56-90页
 第一节 登记公信力与登记效力模式第56-70页
  一、登记的两种效力模式第56-58页
  二、两种效力模式对登记公信力态度第58-59页
  三、两种模式与登记公信力关系展开第59-68页
  四、我国登记效力模式的立法选择第68-70页
 第二节 登记公信力与善意取得第70-77页
  一、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争鸣第70-74页
  二、登记公信力与不动产善意取得第74-77页
 第三节 登记公信力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第77-90页
  一、物权行为概念梳理第77-80页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第80-81页
  三、物权行为无因性与登记公信力——不动产领域的展开第81-90页
第三章 登记公信力基础的可靠性——登记真实审查第90-117页
 第一节 登记真实审查的比较法考察第90-101页
  一、权利登记制模式第91-97页
  二、其他法域真实审查制度实践第97-99页
  三、各国考察之小结第99-101页
 第二节 我国登记真实审查具体问题探讨第101-117页
  一、我国真实审查现状考察第101-103页
  二、真实审查理论争议第103-114页
  三、我国未来真实审查制度的构建第114-117页
第四章 登记公信力发生根据——登记簿第117-147页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簿第117-125页
  一、登记簿编成第117-118页
  二、登记簿内容第118-121页
  三、登记簿特征第121-124页
  四、我国登记簿现状与设计第124-125页
 第二节 载入登记簿的程序第125-147页
  一、登记程序及其设计理念第125-129页
  二、登记程序的开始第129-139页
  三、登记审查第139-143页
  四、公告第143-144页
  五、登簿与颁证第144-147页
第五章 登记公信力适用要件及效果第147-181页
 第一节 登记公信力适用要件第147-167页
  一、原登记存在第147-150页
  二、登记错误第150-152页
  三、受保护的物权变动第152-155页
  四、登记名义人与第三人为交易行为第155-156页
  五、第三人善意第156-162页
  六、第三人已完成登记行为第162-163页
  七、需无击破登记公信力之情形第163-164页
  八、权利人“归责事由”探讨第164-167页
 第二节 登记公信力的法律效果第167-181页
  一、物权效果第167-171页
  二、债权效果第171-172页
  三、登记机关的责任第172-181页
第六章 登记公信力制度保障第181-225页
 第一节 异议登记第181-198页
  一、异议登记的比较法考察第181-188页
  二、异议登记内涵第188-189页
  三、异议登记运行机制第189-192页
  四、异议登记的法律效果第192-196页
  五、异议登记的消灭第196页
  六、异议登记的建立第196-198页
 第二节 更正登记第198-213页
  一、更正登记内涵界定第198-200页
  二、更正登记设计理念—修正的宽度第200-201页
  三、更正登记与公信力二者关系第201-202页
  四、更正登记启动方式第202-205页
  五、更正登记请求权第205-212页
  六、我国当前的更正登记第212-213页
 第三节 赔偿机制第213-225页
  一、赔偿机制的一般构造第213-214页
  二、赔偿机制的几种样态第214-218页
  三、所有权保险的机理及启示第218-222页
  四、公信力赔偿机制的构建第222-225页
结语 我国登记公信力的制度创设第225-233页
 一、回顾第225-227页
 二、登记公信力的未来建构第227-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42页
后记第242-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铟锡氧化物(ITO)粉体及高性能ITO靶材的制备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KBE的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