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4页
 1.问题的起源第9-11页
 2.本文的选择和资料状况第11-14页
第一章 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第14-26页
 1.1 多样性第14-15页
 1.2 爱国性第15-18页
 1.3 开放性第18-19页
 1.4 包容性第19-20页
 1.5 开创性第20-21页
 1.6 民主性第21-23页
 1.7 独立性第23-26页
第二章 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原因第26-43页
 2.1 1917—1927北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社会背景第26-27页
 2.2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北大学生社团的影响第27-31页
  2.2.1 兼容并包的方针第27-29页
  2.2.2 提倡研究第29页
  2.2.3 提倡美育第29页
  2.2.4 提倡教育独立第29-30页
  2.2.5 重视体育第30-31页
 2.3 名师和学者对北大学生社团的影响第31-34页
  2.3.1 北大教员对学生社团精神上的指导第31-32页
  2.3.2 北大的教员对学生社团的学术指导第32-33页
  2.3.3 物质上的帮助第33页
  2.3.4 对学生社团的保护第33-34页
 2.4 国外新思潮对北大学生社团的影响第34-40页
  2.4.1 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第34-35页
  2.4.2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第35-36页
  2.4.3 新村主义的影响第36-37页
  2.4.4 工读主义的影响第37-38页
  2.4.5 实证主义的影响第38页
  2.4.6 合作主义的影响第38-39页
  2.4.7 国家主义的影响第39-40页
 2.5 校园环境对北大学生社团的影响第40-41页
 2.6 新闻出版界的支持第41-43页
第三章 从隐性课程的角度看1917—1927年北大的学生社团的教育作用第43-50页
 3.1 从隐性课程的潜在性和无意识性看北大学生社团第44页
 3.2 从隐性课程的愉悦性和易接受性看北大学生社团第44-45页
 3.3 从隐性课程的持久性看北大学生社团第45-46页
 3.4 从隐性课程的差异性看北大学生社团第46-47页
 3.5 从隐性课程影响的双面性看北大社团第47页
 3.6 从隐性课程的非学术性和学术性看北大社团第47-50页
第四章 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对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启示第50-58页
 4.1 当前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第50-51页
 4.2 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对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启示第51-58页
  4.2.1 正确认识大学生社团第51-52页
  4.2.2 加强教师与社团的联系第52-53页
  4.2.3 扩展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第53-54页
  4.2.4 对社团活动内容的合理设置第54-58页
附录(一):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讲演报告第58-60页
附录(二):北京大学数理学会报告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海上侵权的法律冲突
下一篇:论病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