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54页 |
| ·作物耐旱性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 ·作物耐旱机制研究 | 第13-16页 |
| ·耐旱性鉴定方法和筛选指标 | 第16-22页 |
| ·作物抗旱性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2-23页 |
| ·大豆耐旱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作物耐盐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 ·环境因素对植物耐盐性影响 | 第26页 |
| ·作物耐盐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26-27页 |
| ·作物耐盐的分子生物学 | 第27页 |
| ·耐盐植物的开发利用 | 第27页 |
| ·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 ·作物耐铝毒的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 ·铝对作物产生的毒害 | 第29-30页 |
| ·作物耐铝毒机制 | 第30页 |
| ·作物耐铝特性的遗传改良 | 第30-31页 |
| ·大豆耐铝毒的研究 | 第31-34页 |
| ·作物耐低磷胁迫的研究 | 第34-36页 |
| ·低磷胁迫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机制 | 第34-35页 |
| ·大豆耐低磷胁迫的研究 | 第35-36页 |
| ·作物根部逆境及耐逆性的研究 | 第36-44页 |
| ·根系性状与作物耐旱性的关系 | 第36-39页 |
| ·根系性状与作物耐盐性的关系 | 第39-42页 |
| ·根系性状与耐铝毒关系的研究 | 第42-43页 |
| ·耐低磷及与根系关系的研究 | 第43-44页 |
| ·植物数量性状QTL检测方法及耐非生物逆境根系性状遗传 | 第44-52页 |
| ·分子标记检测QTL方法的研究 | 第45-46页 |
| ·分离分析检测QTL方法的研究 | 第46-50页 |
| ·耐非生物逆境根系性状遗传的研究 | 第50-5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52-5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4-63页 |
| ·预备实验 | 第54页 |
| ·耐旱性鉴定试验与耐旱性指标评选 | 第54-57页 |
| ·供试材料 | 第54页 |
| ·前期耐旱性试验与耐旱性指标评选 | 第54-56页 |
| ·根系指标的测定 | 第56页 |
| ·后期耐旱性试验与耐旱性指标评选 | 第56-57页 |
| ·苗期耐盐的鉴定试验 | 第57页 |
| ·苗期耐铝毒的鉴定试验与耐铝毒指标评选 | 第57-58页 |
| ·铝胁迫浓度的确定 | 第57页 |
| ·耐铝毒鉴定试验和耐铝毒指标评选 | 第57-58页 |
| ·苗期耐低磷胁迫的鉴定试验与根系耐性指标的评选 | 第58页 |
| ·与耐旱相关根系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和基因定位试验 | 第58页 |
| ·与耐铝毒相关根系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 第58-59页 |
| ·遗传分析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 ·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鉴定 | 第59-61页 |
| ·混合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 第61页 |
| ·一阶、二阶遗传参数的计算 | 第61页 |
| ·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QTLs位点 | 第61-63页 |
| 第三章 大豆根区耐逆性的鉴定、遗传变异与种质优选 | 第63-81页 |
| ·大豆耐旱性指标的评选与种质鉴定 | 第63-73页 |
| ·前期耐旱性指标的评选 | 第63-71页 |
| ·前期耐旱性种质鉴定 | 第71页 |
| ·后期耐旱性鉴定 | 第71-73页 |
| ·后期耐旱种质鉴定 | 第73页 |
| ·大豆前期耐盐性鉴定与种质优选的初步结果 | 第73-75页 |
| ·大豆耐铝毒性指标的确定、遗传变异与种质优选 | 第75-78页 |
| ·胁迫铝浓度的确定 | 第75-77页 |
| ·大豆耐铝毒性鉴定指标的确定、遗传变异与种质优选 | 第77-78页 |
| ·大豆耐低磷胁迫鉴定与种质优选 | 第78-79页 |
| ·大豆不同耐逆性间的相关 | 第79-80页 |
| ·大豆综合耐性的种质优选 | 第80-81页 |
| 第四章 大豆耐逆性与根系性状的相关 | 第81-94页 |
| ·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生态地区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81-82页 |
| ·大豆品种根系性状间及其与地上部的相关 | 第82页 |
| ·大豆根系性状与耐早性的相互关系 | 第82-86页 |
| ·大豆前期水分适宜和水分胁迫下根系性状指标的遗传变异 | 第82-85页 |
| ·大豆品种根系性状指标与耐旱性的关系 | 第85-86页 |
| ·耐旱品种的根系性状特点 | 第86页 |
| ·大豆品种耐铝毒性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 第86-91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大豆品种前期根系性状表现 | 第86-91页 |
| ·大豆耐铝毒性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 第91页 |
| ·大豆耐铝毒品种的根系性状特点 | 第91页 |
| ·大豆耐低磷性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 第91-94页 |
| 第五章 大豆耐逆性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94-107页 |
| ·大豆耐旱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 | 第94-99页 |
| ·干旱处理下大豆RIL亲本根系性状指标变幅与参试品种根系性状指标变幅的比较 | 第94页 |
|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耐旱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94-95页 |
| ·大豆耐旱相关根系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 第95-99页 |
| ·大豆耐铝毒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 | 第99-107页 |
|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耐铝毒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99-101页 |
| ·大豆耐铝毒相关根系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 第101-107页 |
| 第六章 大豆耐旱相关根系性状指标的QTL定位 | 第107-119页 |
| ·大豆耐旱相关根系性状指标的QTL位点分析 | 第107-114页 |
| ·比根重的QTL位点分析 | 第107-108页 |
| ·比根总长的QTL位点分析 | 第108-110页 |
| ·比根体积的QTL位点分析 | 第110-114页 |
| ·和耐旱相关根系性状有关的标记和标记区间 | 第114-119页 |
| 第七章 讨论 | 第119-127页 |
| ·关于大豆根系形态的特征与变异 | 第119页 |
| ·大豆耐旱性的鉴定及根系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 | 第119-122页 |
| ·大豆耐旱性的鉴定及耐旱性指标的筛选 | 第119-120页 |
| ·大豆根系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 | 第120-122页 |
| ·铝毒对大豆地上(下)部生长的影响 | 第122页 |
| ·大豆品种耐低磷性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 第122-123页 |
| ·大豆种质优选与生产上的利用 | 第123页 |
| ·铝胁迫下大豆根系的遗传 | 第123-124页 |
| ·大豆耐旱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 第124-126页 |
| ·大豆耐旱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的比较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 结论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