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20页 |
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一、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页 |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1-24页 |
一、 产业及产业的分类 | 第21-22页 |
二、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及演进过程 | 第22-23页 |
三、 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就业结构的基础理论 | 第24-25页 |
一、 就业结构概论 | 第24页 |
二、 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一、 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 劳动就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 | 第28-31页 |
一、 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 第28-29页 |
二、 北京市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北京市分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 | 第31-34页 |
一、 第一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 | 第32-33页 |
二、 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 | 第33页 |
三、 第三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分析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5-45页 |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模型分析 | 第35-41页 |
一、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35页 |
二、 平稳性检验 | 第35-37页 |
三、 协整模型的检验 | 第37-41页 |
第二节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1-43页 |
一、 LNTM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1-42页 |
二、 LNAE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页 |
三、 LNIE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页 |
四、 LNSE与LNSC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北京市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效应分析 | 第45-50页 |
第一节 第三产业各行业结构划分 | 第45页 |
第二节 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出比重变动分析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比重变动分析 | 第46-48页 |
第四节 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吸收能力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及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一、 建立现代化农业是第一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 第50-51页 |
二、 新型工业化是第二产业的重要战略目标 | 第51-52页 |
三、 优质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52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下促进就业的措施 | 第52-55页 |
一、 积极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52-53页 |
二、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 | 第53-54页 |
三、 努力建设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二节 需要改进的地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